7月26日,亚洲最大书展之一、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贸发局”)主办的第22届香港书展闭幕。本次展览共有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526家参展商参展,吸引了95万人次入场,创下22年来之新高。一连7天,李敖、林青霞、北岛、黄碧云、池莉、阿来、李承鹏、毕飞宇等15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名流,“经典读书会”、“知识与创意经济座谈会”等共计300场文化活动,在香港掀起一股暑期文化热浪,为两岸三地爱书人所津津乐道。
不过,这场华语世界的文化盛事,近来也频频被讽刺为“大卖场”,逛书展如同“赶庙会”,甚至被指为一年一度“短暂虚假的文化繁荣”。香港书展是书之大观,也是人之大观。展览期间,每天都有文人名流粉墨登场,或谈笑风生、签书答疑,或傲立独行、作惊世之论;彼此应酬往来,或互表倾慕,或明讽暗寸,让读者看客们除了买书,还多了一个看热闹的理由,也令“卖场”无意间再添一项作秀的“罪名”。
香港作家、文化评论人马家辉曾经将香港书展的特色比喻为“茶餐厅风格”:粥、粉、面、饭、鹅肝、牛排……中西兼营,什么都有。马家辉说,香港书展办得这么成功,是建立在“一个悲剧跟一个喜剧”之上的。前者是因为香港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市民平时很少买书;后者是因为香港多元、自由的文化氛围和出版环境。
7月20-24日,本报记者连续多日走进香港书展,亲身感受了香港书展“茶餐厅”式的文化味道。一句话,喜不喜欢香港书展,就看这间“餐厅”里有没有你中意的那杯茶。
市井VS高雅“大卖场”式的国际书展
“满坑满谷,烂书太多。”这是李敖对香港书展的八字判语。何为烂书,见仁见智,但“满坑满谷”的确不假。
香港会展中心内长龙蜿蜒,随处能见到市民拖家带口、拽着拖杆箱前来采购图书;会场内摊位比肩接踵,喧哗热闹,书山高耸,一望无际。简繁体版、中外文图书静候选购:一边厢是刚刚夺得南都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奖”的张炜十卷本460万字的大部头《你在高原》,被《亚洲周刊》列为“十大好书”榜首,隆重推荐;另一边是理财、煲汤、漫画、命理、流行小说、女星写真,甚至还有“把妹指南”,占据了书展的大部分江山版图,“10元任拣”的清仓区更是人头涌涌。
除了卖书以外,书展兼卖唱片、文具、工艺品、生活杂物。醒目的“至平”、“超抵”等打折口号令人目不暇接,高举促销广告的卖家主动为读者荐书、引路……让人恍如置身卖场,难怪本港市民将书展称为“书墟”,琳琅满目、便捷实惠。一年一度的“趁墟”不仅是港人的心水去处,“到香港书市去”,更成为上周网络热门词汇,一呼百应。
要论香港书展的头号“拥趸”,非“嫩模”莫属,被主办方婉拒入场仍热忱不减。每日场外都有身着清凉的嫩模,为推销写真、搏版面,摆POSE、秀身材、送香吻、派雪糕,甚至穿着比基尼当众淋浴。当天各大报纸杂志的娱乐版,一定有关于嫩模“恶斗互踩”之类的报道。
在书展内部特设的“文艺廊”,展出的是吴承恩、刘鹗等文学名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当代名家的甲骨文书法;经典读书会上,梁文道等嘉宾和读者们一起分享张岱的浮华与苍凉、鲍勃·迪伦的迷离与绚烂,还有桑塔格对于摄影的觉悟与洞见。
国际化大都市丰富的办展经验、涵括市井味与翰墨书香的心胸,假如说这些特点属于“香港”二字的题中之义,那么“年年亏损年年办”的账面,似乎与人们印象中香港人的精明务实相左。
据初步统计,7天展期总计产生将近5亿元港币的消费。主办方之一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算了一笔账:平均到1800多个摊位,一个9平方米的摊位销售额约为20万,而参展费大约在21000至25000元港币,门槛远低于在会展中心举办珠宝展等各种商业博览会的开销,因而“回报率很可观”。
而作为主办方来说,25元的门票加上摊位费,收益有数千万。但和会展中心租用场地,宣传推广、搭建展台、邀请嘉宾、人员雇用等年年上涨的成本相比,仍然亏损。
周启良表示,香港书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初衷是为读者和出版商提供服务,提升文化内涵,带动阅读风气。据悉,书展的亏损将通过贸发局主办的其他项目来实现收支平衡。
作秀VS传道“一哥”“一姐”人气最旺
据主办方统计,今年书展总共有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150位演讲嘉宾参与300场文化活动,共计吸引13万人次参加,较去年激增超过一倍。其中,被媒体和坊间戏称为本届书展“一哥”、“一姐”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高居人气榜之首:台湾名作家李敖的讲座,现场观众达2170人;息影多年的影后林青霞转型出书,其新书分享会有1500人慕名而至。
纵观香港书展上的人情百态、观点殊同,及隐匿其后的社交网络,无不饶有趣味。“一哥”、“一姐”同台当日,76岁的李敖以红色夹克和黑色墨镜的造型,精神抖擞地带来一场名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的“政治脱口秀”。“我让人不舒服,是因为我让别人无地自容。”“我是一个让臭老九光芒万丈的人。”诸多劲爆金句逗得全场笑声大作。
李敖狂贬老对手余光中“40年没进步”,又痛批龙应台的《大江大海》是烂书,但却很“给力”地为林青霞新书打广告,并当众出示林为他的演讲送来的花篮留言。而林青霞则在新书分享会上话中有话地称,最讨厌“骂我朋友的作家”。坐在台下近瞻美人风采的李敖,以笑而不语化解尴尬。不少网友纷纷感叹,这件事最大的启示是“没想到龙应台和林青霞是朋友”。
内地人士中李承鹏率先开炮,与粉丝见面互动时,妙语连珠,讽刺时弊,从三聚氰胺一路聊到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一段将内地作家分为“自摸型、二奶型、邪恶型”的炮轰,将现场气氛推至顶点,余秋雨的兰花指,于丹的“励志”鸡汤,挨个遭批,包括一同出席书展的80后偶像郭敬明也未能幸免,理由是“涂脂抹粉”。
定居香港的北岛则在演讲中不点名地抨击了文学界的“粉丝现象”,体现了文化的低幼化,本质上是一种“骗钱骗色的小邪教”。这番表态自然也被聪明的媒体顺势推到郭敬明面前。“不是每个作者都要扮演社会先锋和发言者,百花齐放各有所长。”郭敬明“坚持自我、放平心态”的回应,以及他对作家是不是非得生活清苦朴素才能写出好作品的思考,在“挺郭派”和“倒郭派”当中又激起新一轮争论。
久未露面的池莉则对于郭敬明、九把刀等新生代畅销作家的态度,显得更通达。谈到郭敬明团队的形象包装,她笑言:“好潮、好可爱”。“年轻人有多少粉丝都不过分,因为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代言人。”“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年轻人,我只能要求我自己。”
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池莉并没有带自己的新作来书展做活动,主要是来看书、买书、听讲座。到港第一天,她就去听了北岛的演讲:“古老的敌意”。但对于老大哥“作家应当同时代保持紧张关系”的主张,她有另一番不同的见解:“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可以警惕但不应盲目排斥、敌视,新鲜事物不是敌人,是生活的一部分。”
时尚VS虚热书展已落幕读书无止境
“香港人的坏习惯是每年不买书,到了书展就狂买烂书,买了不看,看了受骗。”李敖在演讲中,毫不客气地调侃书展,尽管隔三差五,老人家就忍不住提醒听众:“记得要买李敖的书哦!”
同样对于香港书展文化内涵和层次存有质疑的,还有刚刚获得“曼氏亚洲文学大奖”的内地作家毕飞宇。他喜欢香港书展的“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干干净净”,组织工作的周到细致,与市民的文化素质都令他欣赏,但他也对记者提到“一点遗憾”———“文学气息不是很浓”。“作为一个小说作家,我希望自己能像一根小小的火柴,为书展擦亮一点文学之光。”毕飞宇如是说。
“众口难调,我们只能尽力而为。”香港贸发局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书展无法拒绝商业化潮流,正如没有几家出版机构能靠纯文学生存。香港书展就和国外的电影节一样,集地摊、卖场与艺术殿堂于一体。“从邀请嘉宾就可以看得出来,西西、黄碧云平时都是不接受访问的,很低调,请她们出来很不容易,可见书展实际上把文化人捧得很高。有许多明星想来做活动都来不了。”
另一方面,将香港会展中心70%的空间辟为通道,只留30%的场地作为展位,周末将书展延长到午夜12点,针对老人、儿童及访港游客推出优惠低价门票……这些措施在主办方看来,也是书展“惠民”宗旨的表现。广西师大出版社负责人等参展人士,将书展最有价值的地方归结为“开放性、不作秀、不走形式,靠书说话”。
虽然今年书展业已落幕,但由此引出的话题却值得长久深思。譬如对于“电子书”,李敖在演讲中提到,台湾55%的民众不看书,担忧网络等新媒体的盛行破坏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而今年香港书展举行了“出版电子化的新机遇”等论坛,还特辟“未来书店体验区”,有超过1万名读者参与了“数码阅读”体验。场内调查显示,43%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曾阅读电子书。
作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段话:“我不认为读书可以成为时尚,并且对一切成为时尚的读书持怀疑态度。读书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必定是非常个人化的。可以成为时尚的不是读书,而是买书和谈书。”香港书展掀起一股买书、谈书热,那么它究竟是不是虚热泡沫?毕飞宇的态度是:读书有助于开启智慧、修身养性,有助于社会进步、提升民族素质,这是无疑的。至于读书该不该时尚化,他想了想,认真回答:“阅读的确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我认为周国平说得有道理。”
关于香港书展的得与失,主办方委托独立调查公司抽样访问数百位到场人士。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书展是适合一家大小参与的暑期盛事。记者 郭珊(发自香港) 实习生 黄蓝 汪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