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文化更要懂管理
廖保平
网友“龙灿”7月30日下午发布微博称故宫失窃案没有任何人被处理,如今“故宫又出大事了”,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7月31日《京华时报》)。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说,故宫博物院已经证实,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件,经过26日的调查认证初步判断为科研人员失误所致。
应该说,故宫在此前的多重“门”中已然是教训深刻了,换做“庙小”的公共管理部门,遇上这么多重“门”,“不死也掉层皮”。但是,故宫树大根深,如此多的教训仍难促其改变,足以证明某些公共管理部门落后到了固执的地步,完全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故宫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属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副部级的公共管理部门,同样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也应该纳入到公共管理改革的轨道上,变成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机构:要从以机关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其公共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标准;要建立开放透明的信息管理,满足公民知情权,接受社会的监督;要树立通于担责的形象,履行职能和职责,在职能和职权的范围内行政,依照合法和合理的程序行事,并在公共服务的专业领域内追求卓越;要体现高效率,只有高效运作才能判断出其公共管理体系优良、负责。
用这几条去对照故宫管理,对照故宫在多次事件中的反应,实在不尽如人意。其管理带着浓厚的机关官僚色彩,甚至比现在的行政机关有过之而不及,对于公众的要求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混则混,信息既不愿意主动公开以接受监督,办事效率之低也从多次事件中可见一斑,其履职能力让人怀疑,所有这些给人的印象就是傲慢和拖沓。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之刀还没有完全深入到这类没有机关之名、却有机关之实的公共管理部门,积淀了太多的机关弊病。
这类积弊极深的单位,机关官僚色彩有多浓厚呢?不防举一例,仍是与故宫有关。我在一个读书群里看到一位朋友聊到,他的一个同学在大学学了4年漆艺,去韩国读研,跟国宝级导师又学了3年漆艺,留在韩国大学当了2年漆艺讲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收藏。回国想在故宫博物院找份工作,故宫表示这个专业很需要,愿意接收,但入职必须从不到2000元的工资干起,要先负责几年复印、倒茶水等打杂工作。同学心里很难接受入职要求,改去美院教书了。
一滴水见太阳,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故宫这样一个外表光鲜的单位,内部等级森严,官僚习气较重,其服务对象是谁?公众对其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有什么要求?如何做才能满足公民合法的期待和要求?是否为公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故宫不是不懂,而是被官僚色彩冲淡了,只对主管机关负责,不晓得俯下身段对公众负责,在遇事处理之时,仍然在遵循过去机关的“封、捂、堵、压、瞒”等老办法。表面上看是傲慢,其实是不能适应公民社会对公共管理部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需求,这种现状应尽快改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