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法律专家称检察机关应介入调查故宫渎职犯罪

2011年08月02日 11: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受损哥窑瓷器首次曝光■央视截屏

  ■哥窑瓷器检测仪器

  文化部相关部门昨天上午证实,前一天已收到故宫博物院的事故调查报告,但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国家文物局表示,近期将就故宫文物受损一事给出官方回应。有关人士称,目前国家文物局有关业务部门已经介入故宫哥窑瓷器受损一事,并已经向故宫博物院了解了相关情况。

  根据《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两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也就是说,故宫应该在事故发生两小时内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北京市文物局报告。北京市文物局在接报、核实后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办法》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事故调查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陈丽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此前故宫上层下达“封口令”。

  陈丽华表示,大家这样解读我觉得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想大范围地让大家知道?因为当事人小段思想压力非常大,如果数据上没有问题,先期把这个事情捅出去,会给故宫造成很大压力。也是考虑对小段的一种保护。”陈丽华表示,故宫因为人为导致一级文物损坏的情况,此前没有过,这次属首次。

  目前,调查报告初本已经形成,对于当事者的处理意见,陈丽华表示,将按照操作失误造成一级品的损坏这样的框框进行处理。

  ■本报综合报道

  专家观点

  检察机关应介入调查渎职犯罪

  昨天,记者就故宫文物损毁事件,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张教授指出,依《文物保护法》,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这起损毁事件究竟是否构成刑事犯罪,张教授谈了自己的观点。“被损毁文物是一级乙文物,肯定价值连城的!”张教授说,既然价值连城,就意味着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那么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导致的,确定因和果才能厘清责任。

  “可从监管者和具体操作者这两个身份来分析。”对于监管者,如果违反规定,超越职权范畴安排移动这个文物,或过度使用职权安排移动这个文物,结果导致文物破损,那么监管者涉嫌构成滥用职权;如果监管者在职权范畴内,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安排移动文物,但未尽到监管责任,结果导致损毁,那么监管者涉嫌玩忽职守。

  不论是滥用职权还是玩忽职守,都属于渎职犯罪,应由检察机关立案调查。

  再就是具体操作人员责任,根据报道内容:“故宫就宋代哥窑瓷器损坏作出说明:人员操作有失误。”张教授说,如果最终确定是人员操作失误,根据《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至于损毁后隐瞒、缓报、谎报等行为都是加重刑罚的情节。

  ■文/本报记者 侯毅君

  背景

  文物不幸受损

  各地如何追责?

  ■1978年,随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器“九鼎八簋”2000年展出时,因湖北博物馆布展时的“豆腐渣”工程而全被砸损,此后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舒之梅、原副馆长唐刚卯等被提起公诉,后经一审判决无罪释放。

  ■1963年,迁台故宫文物《四库全书荟要》9册被雨水浸湿后发生粘连,无法揭开。这套《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本,是现世仅存的一套孤本。时年6月3日,台湾“教育部”收到了“检察院长”于右任写给他们的信函:“其损失情形如何,主管人员有无失职咎责?应予调查,以明真相。”结果,联管处主任孔德成引咎辞职。工作人员梁廷炜被记过一次。

  ■2003年,一名窃贼爬窗进入奥地利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偷走意大利16世纪著名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创作的金饰雕塑“盐碟”,其价值至少达5500万美元。盗贼触发了博物馆里的感应器、警报器和监控摄像机,但当时值班警卫误以为设备故障,解除了警报,致使与警察局连接的自动报警系统也未起作用。几天后,艺术史博物馆馆长在将渎职警卫人员免职后也引咎辞职。

  ■2010年,意大利不少地区阴雨连绵,雨水浸泡导致庞贝古城内的一些建筑墙体坍塌。意总统纳波利塔诺称这是“意大利的耻辱”。一时间,意大利要求文化部长邦迪辞职的呼声高涨,反对党更是对邦迪提出了不信任提案,要求议会进行表决。

  ■文/本报记者 樊江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