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命与爱交给民族电影
——记著名导演麦丽丝
她和她的丈夫都是著名导演,携手打拼出民族电影一片天;她和她的丈夫都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为人从艺均受人尊崇;她在丈夫英年早逝后,依然执著追逐梦想,竭尽所能推动民族电影的发展繁荣。她就是著名蒙古族导演麦丽丝。
“‘德艺双馨’这座沉甸甸的奖杯,我家中该是第二尊了。2004年,我的丈夫塞夫曾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今天我又捧起它,心中只有感恩。作为蒙古族导演,我们深深懂得是赶上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时代,才成就了我们拍好蒙古民族电影的梦想。我们感恩我们的祖国!我们感恩我们的民族!”著名导演、内蒙古自治区影协副主席麦丽丝这番质朴而真挚的话语不禁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情感。一是感动,无论是为人还是为艺,麦丽丝对电影品格的无私坚守在电影界都口碑甚好;一是感佩,以其代表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为代表的民族史诗片,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故土情结和生命意识,其呈现出来的悲壮面貌和独特气质仿佛与生俱来、淌自心底;一是感伤,塞夫麦丽丝仿佛就是一个人的名字一样,他们是电影圈中一对珠联璧合的夫妻搭档,被称为“少数民族电影的旗帜性人物”,2005年塞夫因病英年早逝,6年过去了,但麦丽丝依然习惯用“我们”来说起拍摄过的每一部影片,或许他们已无法分开。
分不开的塞夫麦丽丝
“我是一名导演,多年来,对艺术孜孜以求。我和我的丈夫塞夫更是一对蒙古族导演,多年来,我们始终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寻。我已习惯用“我们”来积极面对事业、面对人生,即使是在天各一方的今天。”
塞夫生前是内蒙古影协主席、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最早我是搞声乐的,塞夫那时叫云大建,是搞文学的,我们走到一起,是从一段电影梦开始的。记得有一次我翻到他写的小说《塞夫》,问他为什么不发表,他说写得太幼稚,结果我找到了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说到这里,麦丽丝觉得很好笑,“没想到后来真的发表了,塞夫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作品一路获奖最终拿到了鲁迅文学奖,得到800元的奖金。后来他去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塞夫。”回首过往,麦丽丝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1987年起麦丽丝开始与塞夫合作,在塞夫的影片《危险的蜜月旅行》《死亡追踪》中任副导演。1989年二人首次执导影片《骑士风云》,获第十一届金鸡奖多项提名与奖项。次年联合导演《悲喜人生》。1993年再度携手导演《东归英雄传》,获当年华表奖最佳导演奖、优秀影片奖。1996年、1997年又先后推出《悲情布鲁克》《蒙古往事》。他们的作品是大银幕上一道独特而炫目的风景。在他们的镜头下,天是湛蓝的,水是明澈的,那如诗如梦般的画面仿佛人们心中的桃花源,是心之神往而又不曾到达的地方。
《东归英雄传》成功后,塞夫和麦丽丝就有个心愿:要把这段历史拍成电视剧,再现这一震惊中外的民族回归事件!“当年电影讲述的是土尔扈特部4万多人摆脱沙俄统治、回归祖国的历程,但这其实只是整个土尔扈特部的一支小分队,历史上真正的东归是当时土尔扈特部汗王渥巴锡率领着整个部族大约24万人举部东归,这件事令全世界都为之震动。”塞夫和麦丽丝耐心等待着再次“东归”的机会。
东归英雄路漫漫
“东归英雄路,难于上青天,是‘长生天’召唤每一位踏上东归路的创作者,我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顾全大局,排除万难,精益求精。只要在路上前行,任何艰难险阻似乎都显得很微不足道……最终我们创作者像当年的东归勇士一样圆满地抵达了回归的终点。”
2005年,塞夫和麦丽丝终于等到了拍摄电视剧《东归英雄》的机会,但一切刚刚开始就充满了坎坷。先是该片编剧赵玉衡被诊断出癌症,当年4月30日,是东正教的复活节,俄罗斯阴霾凄冷的冬季残雪飘零,摄制组结束了最后采景走进了圣彼得堡大教堂。正值12时教堂的钟声敲响,麦丽丝收到了赵玉衡发来的短信:在东归路上吗?想必艰难!麦丽丝告诉他,当天是东正教的耶稣复活节,我们在路上……剧组人员都默默地点燃蜡烛为他祈祷。那天深夜,赵玉衡安详地走了……
2005年6月中旬摄制组向新疆天山大草原进发。耗巨资在天鹅湖畔搭建的汗国王庭已经完工,美术设计师带领制景组苦战数月只待验收,塞夫导演却不能启程了。麦丽丝的心是悬着的,想放弃拍摄。塞夫却平静地说:到开机的季节了,草原不等人,我等你回来!牧人们为塞导存储好了马奶,他们相信马奶能治好塞导的病,盼望他重回草原。“他坚定的目光告诉我,我们虽然分开可心会在一起,此行一定成功。在开机的那段时间,每夜他都通过电话传递他对拍摄的想法和要求,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还没下雪吗?他知道雪景拍过就该停机了。8月的天山草原真的下起了茫茫大雪。牧人们说这百年不遇的雪是为塞夫下的。停机了,我回来看他,手拉手还是那么有力,他是那么坦然地面对着通往天堂的旅程。在短暂的相聚后,他没有等到《东归英雄》制作完成就永远告别了我们,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事业。”麦丽丝说。
同年9月2日,塞夫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2岁。塞夫的离去让麦丽丝不得不孤身一人在他们合力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树立民族电影新景观
“几十年来,我们用影像记录了草原的变迁,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回想过去,我们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研究了蒙古民族的文化,从不同的时代向历史纵深去开掘,从人类学角度思考了人文精神的重塑,观照了人与地球的关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我们在艰难困境中跋涉,悄无声息地汇集成不可忽视的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新景观。”
作为女导演,麦丽丝更偏重表现母性,尤其在塞夫离开之后,她丢掉了一些非常男性化的表达,“我会比较注重画面的美感,使得残酷的事件有一个美丽的外包装。这样在观众看来,会觉得轻松一点。”2009年麦丽丝完成了电影《圣地额济纳》。这部影片反映了我国航天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航天人和内蒙古各族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额济纳是当年从伏尔加河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蒙古部定居的地方。1958年这支部落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主动出让了牧场,携带着流动的政府和寺庙,驱赶着骆驼和马又一次迁徙,他们守护着航天事业无怨无悔地走了几十年。如今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那些封存已久的王爷和将军的承诺,额吉和航天工程师凄美的爱情故事,首次揭秘了额济纳这一中国航天的圣地。在第一届北京民族电影节展映中,《圣地额济纳》作为首映影片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褒奖。
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和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鄂尔多斯的快速崛起和飞跃发展不仅令世人瞩目,同时也值得总结和探索。麦丽丝带领她的团队沉心扎根到基层收集素材深入研究,正在创作完成一部大型纪录片《神话——鄂尔多斯高原》。
“去年我们在完成影视创作的同时,还努力扶持和创建民族电影院线。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了部分电影院的现状,深感民族电影在市场竞争方面的困境。我们力图培育民族电影的观众群,避免民族电影‘一日游’的放映现象长期存在下去,让优秀的民族电影走出小众群体的困境,扩大民族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麦丽丝去年在内蒙古政协会上提出了创建一条“民族院线”的提案,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支持。很快,内蒙古电影集团率先建立起民族电影院线。麦丽丝欣慰地说,“尽管这条院线才刚组建,可发展前景一定是可持续的。它说明民族电影已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我们蒙古民族的电影在多元化、全球化的理念中,在与民族认同的集体意识中,得到了国人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这也许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不惜代价、辛苦创作的意义所在。”麦丽丝最后说。作者: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