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远景。
台北故宫所有接触文物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基本功培训。图为今年5月,工作人员在对《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进行点交查验(电视截图)。 新华社发
无论是面对公众、接待媒体,还是文物收藏保管,台北故宫奉行专业规范的处置方式,有据可查、有据可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林甦、张勇发自台北盛夏8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门庭若市似乎令它总与身后幽静的阳明山无关。慕名赶来的游客在展览室前排起长龙,只为一睹名宝重器的真容。
这里现藏有文物60余万件,覆含商周及历代的器皿、典籍,仿若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宝库。一直以来,无论是作为景点还是文物机构,这里都是两岸瞩目的焦点。
虽然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因经营和收入分配方式时传争议,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家博物院所体现出的专业姿态,是其赢得岛内外民众信任的重要原因。
危机处理认真准备“说帖”
和许多单位一样,要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先须和他们的公关部门进行协调。但记者手边并没有联络方式,怎么办?很简单,登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很容易就能查到公关事务室的联络人电话。
这位联络人是该室助理研究员刘君祺女士,她在听完《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相关问题后,进行了耐心解答。但她同时也提醒道:她只是负责联络的公关人员,并非新闻发言人。所提供的仅是相关参考背景,刊载时不能具其姓名。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她会进一步联络相关专业人员解答。一分钟后,记者便接到她的电话,告知已同书画处负责人约好。当天下午,记者便顺利完成了采访。
在谈到危机处理时,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曾这样表示,一般而言,院方会准备一个“说帖”,用最正确的语句和方式在第一时间内去沟通。她认为,这需要耐性、谨慎,还要有气度。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负责沟通的不止是公关部门。每逢新闻发布会,院方高层均会出席应询媒体提问。据记者观察,只要时间允许,院方负责人如院长周功鑫、副院长冯明珠都会乐于接受媒体的面对面专访。
每3个月,台北故宫都会有一次新展亮相。展览之前,除召开发布会外,院方会派遣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由分管副院长亲自出马,为记者和志愿者进行详尽的导览和解说。周功鑫对此一再强调,展览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显然,教育功能的实现,台北故宫需要发动媒体的深入参与。
财务年报清晰可查
对周功鑫而言,她的一个理念便是要让藏品“活起来”,以期更深入人心。出身于艺术史及考古学博士的周功鑫,对全球博物馆将馆藏“产业化”的趋势了如指掌。2008年她出掌台北故宫,正好将商业营运观念,注入当时被民进党“去中国化”后的故宫。“懂得怎样行销,你的博物馆才会受大众喜爱,人们才会常来。常来的话,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她说。
近年来,台北故宫出售版权图像、授权厂商制作商品等,在经济收益上的确取得佳绩。其每年门票收入达3亿新台币,纪念品销售金额更高达6亿元。此外,台北故宫有时也被申请包场来办活动,如公司的周年庆、年尾聚餐、酒会等,收入同样不菲。
整体上看,逾7亿元的营收金额实在可观,而其对收入的利用和处理方式,更值得借鉴。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相当全面而详尽的网站。这个网站上既有新近开设的展览资讯,也有典藏资源和行政管理事宜。网站上并列有2007年至2010年的全部年报。在年报中,以中英两种文字,设有文物展览、学术研究、保存修护、安全管理、营缮建设、预算分配等15个条目。大到门票收入多少、每笔钱的用途,小到雇用了几位驾驶员,一应俱全。
目前,包括纪念品销售在内的休闲消费项目,均由台北故宫员工消费合作社负责。在年报中,就专门列出包括餐饮、礼品等合作社各部门营收情况。比如,2010年的礼品销售总收入达6.47亿元,餐饮收入近6000万元,其它项650多万元元,合计逾7.1亿元。具体支出情况也有详细表项可供查询,共分为缴交之营业金、公积金、公益金三项。“(扣掉成本的利润)还会有一两亿的收入,大部分进入公共财政,还有一部分进入艺术基金。”据熟悉台北故宫经济模式的岛内记者介绍,现阶段围绕台北故宫的争议主要源于对其纪念品收入的分配方式的质疑,“因为每年100多名员工,每人年终6万元新台币的奖金,也由员工消费合作社分发,但这部分盈余是否可以自行分配?”
对此,根据台湾媒体的消息,台北故宫接下来的举措将是在2012年前,把经营餐饮与纪念品销售部分,公开招标委外经营。
每年不定期抽点文物
当然,作为一个文博单位,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这里的典藏维护。从年报中可以得知,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总数超过68万件。为检视收藏,该院每年分四季进行不定期抽点各类文物,去年共不定期抽点器物、书画及文献等各类文物共472件。同时还列出当年文物购买及受赠情况一览表,如在201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购藏镜匣、漆器、书画等共651件。
这样做的目的,既为取信于公众,也体现了收藏单位的严谨作风。2001年,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已故)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表示:“1989年,台北故宫对其馆藏文物进行了一次总清点,结果共清得藏品64万多件,其中除《老满文档》原已失落半页外,结果与上世纪40年代的点检记录完全相符,并无任何阙失。”
据了解,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文物总清点,预计于明年完成。
科研人员不能直接接触文物
谈及“动”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再向记者强调专业性和规范:“检测文物有一定之规,且要事先进行演练。”
她表示,在馆藏文物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拿来检测。“一般而言,须先制定研究计划,然后根据需要视是否要动用完整文物。在可替代情形下,通常会有破片进行检测。”
如果科研人员需直接对珍贵文物进行测试,通常是由该院器物处的典藏保管人员去“动”文物,科研人员是不能直接接触的。在具体的检测中,如果文物很大,会拿小型的移动式检测仪器进行检测。如果文物体积小,典藏单位可送至科技单位的检测室。
特别强调的是,“动”文物的时候,必须有起码4人在场,共同面对文物。4人中,提取文物需两人负责,一名科研人员最少要带一个助理。所有接触文物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基本功培训。“都应当知道,文物该怎么拿。”
她介绍,对文物进行检测时,有一个原则是:机器必须迁就文物,而不是文物迁就机器。在做水平转动和位移的时候,基本要求是“动作必须慢,要非常慢才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正式检测或拍摄文物之前,须用替身去测试焦距,角度等。而在检测台面上下升降移动时,更需要用替代品将焦距等数据等测试出来。为以防万一,在操作台周围会要求布上专门棉垫。这些保护工作事先都要准备好。
对于书画类文物,由于纸面墨色脆弱易坏,需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保存,光照更成大敌。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何传鑫介绍,为保护出展的各类书画类作品,展室里的温湿度均有严格要求,比如馆内温度就须常年控制在23摄氏度左右。
但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珍贵的书画,一般不会常年放在展室内展出。他介绍说:“对于馆藏的70件国宝级书画,出展时对其照度损坏均有测算。一般而言,出展时间不超过30天。如展出30天,则需让文物‘休息’3年以上。”
馆藏文物不投保
周功鑫院长向记者透露,馆藏的文物虽价值连城,但并未给它们上保险。道理很简单,“因为虽然你保了险,但是坏掉还是坏掉了,只是赔你这个钱而已。很多文物的价值无法估量,要了这个钱又有什么用?”
她介绍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会对文物进行保险。因为文物保险的费用非常之高,不如把这个钱拿来做安全措施和人员的培训。
她说:“世界上大型博物馆,收藏品又多又贵,保险费用很高。如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据我所知,都没有保险,情愿把这笔钱用来做安全措施。”
文物万一在检测中出现破损时如何处理?周功鑫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基本未遇过类似情形,但一旦发生了事故,那就只能尽量修理。
周功鑫还介绍了处置文物损坏的紧急措施:如果检测或养护时发现有问题,首先是送修,保管人员需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同科研人员一同来做修复。“只要不是粉碎性的破坏,研究的价值还会在。当然,观赏的价值会有点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