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茅盾文学奖评选“前10名8个主席” 官方回应质疑

2011年08月13日 08: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布了第一轮投票结果,42部作品作为备选篇目进入第二轮第一阶段评奖。记者就此专访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

  问:第一轮投票结果公布后,有读者发现前10名作者中省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这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答:第一轮备选作品篇目产生后,我看了还是比较满意的,内行人能看出来,这个结果是比较靠近公正的,这是全体评委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也会存在遗珠之憾。

  关于排名在前的有些是某级作协的主席、副主席,说实话,我也是在有些媒体评论指出后才注意到的。我这个人脑子里缺乏这种概念。我参加过很多文学界评奖,我的印象中还真的没有考虑过谁是主席、副主席。中国作协和各级作协的主席、副主席很多,绝大部分是有突出成就的作家,这一次,有人提出来后,我又把名单看了一遍,我想,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提到他们时也会首先想到他们是著名的作家,不至于首先想到他们是主席、副主席,评委会也不会以身份取舍作品。

  想了想,我对有些评论的质疑又感到理解,这背后是有社会原因的,有不信任情绪的,都可以理解。我只能说,从本届茅奖评委会来讲,是的确想把这个奖办好,办得公正、公开。大家在尽力,因为都想维护一点神圣的东西,一点理想主义。谁又都无法预测评奖结果,不是一个人在投票。组织者安排了实名制,安排了大评委制,都是朝一个方向努力。评得公正了,才能引导后面的创作。

  还想谈到,作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新时期以来,中国众多的作家,在关注普通人命运、关注底层生活方面,是突出和始终不渝的。所以,评委会只能看作品,不能看身份。

  问:此次茅盾文学奖首次纳入了网络文学参选,但是在第一轮投票中大部分就被淘汰,仅有三部入围。您觉得这其中主要有哪些原因?

  答:我个人认为,为网络文学呼吁是好事。网络文学有它的一些长处,例如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鲜活程度上,在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上,在自由度和独立性上,在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上,都有其一定优势。所以,茅奖很快就接纳了网络文学参评。

  这次网络长篇小说报送的作品不多,是我们的遗憾之一。我们更希望报来几十部有影响的作品,以便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还在发展,也许将来有可能产生获奖作品。这不是空口说说,我参加过一次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一部网络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在名额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获奖,当时评委谁也不认识作者阿耐,就冒出一匹网络黑马。

  对待网络文学和草根文学,一样不能以身份谈该上还是不该上,都是文学,只能看质量。评委不会有轻视态度,只会一视同仁或更重视。因为既然新邀请网络文学参评,就会更重视。所谓重视,就是多考虑一下。如果有哪部网络文学很有竞争力,就要反复考虑了。评委会的组成上专门邀请了网络文学专家。

  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不能浮躁,要评上就要扎扎实实,还要着眼于示范作用。“鲁奖”新吸纳小小说、旧体诗和网络文学参评,结果一部都没获奖,但据我所知,一些小小说、旧体诗和网络文学作者却颇感鼓舞,正积极准备下届参评作品。写东西的人心里是明白的,有些事要积累,要一个准备过程。

  茅奖的标准是否是统一的?肯定是。开一辆车,同时想达于两个目的地,结果是都达不到。所谓“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在取向上确有差异,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为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学和大众文学专设一个大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生活需要。

  茅奖是重视“文学性”的奖。譬如说,对小说语言和叙事技巧的要求就很高,有些网络文学作品在这方面不一定愿意讲究,太讲究了可能反而影响受众面。有些网络文学又朝着加强文学性方面努力。所以,文学包括网络文学都应该有分工和分野。有些读者量非常大的作品,不一定能获茅奖,就是这个道理。

  问:在当代大众文学不断发展的时代,应该如何平衡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的位置,让它们得以同步发展?

  答:在现时代,我们是否应该着重发展大众文学,抑制纯文学?我想是不应该偏废的。纯文学虽然读者可能有限,却是为人类精神文化提供原创性财富的一部分,往往成为民族的骄傲,在商业社会,更要注意保护这类创造。我们都知道,当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写成后,许多出版社拒绝出版,连大作家纪德都拒绝推荐,后来纪德向普鲁斯特道了歉。

  当然,当代长篇小说也有它的局限,我个人认为,它整体上逐渐疏离读者的倾向是值得警惕的;它正在崛起高原,却未必又出现高峰,不能说十分令人满意。评奖,只能在现有基础上选优。

  评奖是复杂多变的,就像一场足球赛,充满刺激和偶然性,谁也不能完全控制,事先能做的只是制定规则。这次评奖,控制权掌握在61个人手里,每人牵动一根线,它们可能拉向不同方面,又产生合力。

  评奖还在进行中,很紧张,不能回答所有记者问题,在此一并致歉。

  记者  李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