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体系“装筐”两类写作
网络小说进茅奖只能“打酱油”
本报记者 陈涛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8月11日揭晓第二轮42部备选作品。作为此前唯一一部跻身茅奖首轮的网络小说,《遍地狼烟》“如期”落榜。由于本届茅奖首次接纳网络小说参评,李晓敏(笔名菜刀姓李)也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次如此接近茅奖的网络文学作家。
在接受本报电话连线采访时,身在湖南的李晓敏表示出局的结果早在意料之中。他建议,已作出接纳网络文学姿态的茅奖不妨增设一个网络奖。“非如此,10年后,我们还是‘打酱油’的。”
争了口气,仅此而已
李晓敏说自己从被告知作品将参评茅奖那一刻起,没有一分钟里认为自己会获奖。“道理很简单,不论创作者还是题材内容与写法,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本就是两条道路,而现行茅奖评奖标准并没有因为接纳网络文学做过任何改变,想获奖比创造世界奇迹还难。”李晓敏认为,茅奖首次将网络文学接纳进参评对象,姿态意义强于实践操作。“它表明,茅奖不再只是传统文学圈内人的奖项;不过,按照他们那一套评选,网络文学不会有任何机会。”
2009年8月,50余万字的抗战题材小说《遍地狼烟》开始在新浪网连载,截至目前,网络总点击量已超3000万,而且同名电影及电视剧也已拍摄完成。在李晓敏看来,茅奖依然没有真正接受网络文学。“我们被贴上‘网络写手’标签,以显示与传统作家相区别,可评奖时双方却参照同一套体系,这是不合理的。”他认为自己走到这一步只是“给网络文学争了口气,仅此而已。”
点击率说明不了写作功力
“茅奖在我心目中很神圣。不少知名作家无论技法、功力都要远胜于我们,我一向很尊重他们。”李晓敏曾经在论坛发帖,直斥一些写手“不要觉得自己上亿的点击率就多了不起”。他认为,不去认真品读知名作家的作品,只能是“井底之蛙”。
今年4月,参加由鲁迅文学院举办的第四届网络文学培训班学习,更是让李晓敏意识到写作功力尚待提高。“我的《遍地狼烟》以故事见长,在诸如人性关怀、人物命运方面关注不够,而且技法单一,线索简单。”他坦言,20天短训期间,文坛顶级老师的指点让他视野更开阔了。
在他看来,网络连载总会有一群读者催促,作者每天被迫写下万余言,文字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新近封笔的30万字《我的民国》,李晓敏就没在网络上写作了。
不妨另设茅盾文学网络奖
本届茅奖首次对网络小说敞开大门,不过要求必须已经落地出书,出版时间必须在2010年之前。这两个“必须”被网友认为参评条件过于严苛,李晓敏的《遍地狼烟》很幸运地“过线”。“不过,网络写手大都只有数年的写作经历,且不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参评茅奖的作家大多是活跃文坛数十年的‘老江湖’,想制定出与他们同台竞技的规则,几乎是一种没有常识的行为。”
李晓敏建议,与其强求双方彼此适应,倒不如另立门户,诸如可以增设网络文学茅盾奖、或者叫茅盾文学网络奖。“只有为网络小说单独设立评价体系,网络文学才能真正拥有地位。”他说。
相关新闻
茅盾文学奖30强名单发布
蒋子龙《农民帝国》暂居首
本报讯(记者 陈涛)继上周四排定42强位次后,时隔两天,13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轮第二阶段30部备选作品篇目发布,蒋子龙凭借《农民帝国》暂成“状元”。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茅奖连发三份榜单,先是81人大名单,再到42强,及至本轮30强,随后还将决出20强及最后不超过5部的获奖作品。无论推出轮次之多还是及时发布的做法,本届茅奖评选都开创了先河。对比已发布的三份榜单,排名前十作者名单变化逐渐趋小。本轮除了此前排名第10位的阿来退出前十,由红柯凭《生命树》顶替外,上一轮位居前十的其余各人仅调整了位次。其中,蒋子龙名次变动最大,由上一榜的第9位跃居首位;前榜“状元”关仁山的《麦河》退居第8位;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则延续下滑趋势,由首轮头名滑至次榜第3位,再跌至本轮第10位。有意思的是,前三榜每榜“状元”各不同,均为新晋。
据悉,本周将会陆续公布第三轮排名前20位的篇目,以及最终荣膺茅奖的不超过5部的作品,且从下一轮开始,将首次公布每部作品具体得票数以及投赞成票的评委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