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的是转型而不是诺贝尔奖
——翻译家林少华解读村上春树
近日,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地下》简体中译本出版,同时,他的《挪威的森林》被拍成电影后也要全球公映,村上春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记者与翻译了30多部村上作品的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取得联系,得知他正在吉林长春土门岭老家潜心翻译村上新作品,记者便赶赴此地,面对面聆听林少华全面解读村上春树。
《地下》的创作先于《1Q84》,但却因其纪实性内容在国内的局限性,只能在数年后随《1Q84》余热登陆中国,林少华认为《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而不是部分人所言是讨好诺贝尔之作?
在《1Q84》中译者暂时更变,此次出版的《地下》林少华又拾起了二十余年的村上,时日久长,有人说他也活成了村上……
关于《地下》
村上曾说过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感兴趣,一方面它的政治味道太浓,一方面他不想受到奖项给生活带来的干扰……
记者(以下简称记):《地下》作为首部纪实文学作品,据说在中国销量将触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林少华(以下简称林):不是所有的纪实文学作品都会让销量受影响,美国销量最大的往往都是纪实文学,尤其是名人传记,这跟我们东方不大一样。在中国纪实文学进入畅销书很少,日本也差不多,村上作品中纯粹就销量来说,这本《地下》确实不太乐观。《地下》之所以出版与《1Q84》有很大关系,毕竟它们的背景同样是奥姆真理教,但《1Q84》算是一种艺术模拟。
事实上《地下》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铁上发生的沙林毒气案件,是想通过这个案件更多发掘日本社会每一个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下世界、黑暗的一面。
记:怎么理解《地下》犯罪心理合理化的争议?
林:《地下》追究邪教本身的责任,也包括我们每个人本身的黑暗性,但并不是重点,而《1Q84》则把这个重点彰显得淋漓尽致。比方说教主这个角色的设置,他与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的形象还是身材都差不多,在《1Q84》中,那个教主成了善恶的混合体,他显然是恶的,但是你又觉得他有情有可原的地方,可以理解,可以说超越了善与恶的极限。
记:有说法认为《地下》是一部冲刺诺贝尔奖的野心之作?
林:我与村上2003年见面的时候曾问过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但他说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政治味道太浓,不合村上的心意;第二,村上认为诺奖可能对他的声望以及宁静的生活造成干扰破坏。
村上春树从不上电视,只接受国内少数知名平面媒体的采访。他也没有参与任何协会组织,不和文坛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只跟村上隆有一点交往。
关于转型
《地下》尽管销量方面并不乐观,但村上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转型,从小资作家过渡为人文知识分子,从关注内心到关心社会……
记:村上为什么要选择转型呢?
林:在此之前他大体是一个只关注自己个人心灵世界的类型,说都市隐士也好说小资也好,只在乎经营心灵后花园。但《地下》之后,他大体完成了从文人作家向一个知识分子的转变,与社会体制主流保持距离,并采取审视批判态度的,那样一种有知识的人。
出道30年,如果将村上的写作生涯分为前十五年和后十五年的话,前十五年中,他通过心灵内部的自我操作来提升扩大心灵的纵深度,如此来争取自由;后十五年成为一个斗士型的作家,我们任何个体都需要面对体制,而体制是对个人灵魂采取压制态度的,所以他开始追问社会,追问体制。
我认为村上很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身在现代,但能够对现代作出反思。
记:村上作品转型后是否也面临受众的转换?
林:受众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书的畅销跟书的价值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
就纯粹作品艺术性来说,《地下》是不属于这个范围的,但是你可以这样看:如果没有《地下》就不会有后来的《1Q84》。
沙林事件发生后,媒体争相报道,但大体相似,没有人追问背后的东西,有些甚至刻意隐藏。村上认为这是不对的,于是他决定亲自探访受难者以判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事件意味着什么有深层次的东西被屏蔽掉了。
当然,每个人内心的地下性不解决的话,仅仅关注体制的地下性是不够的,体制之所以产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村上之前认为体制是压抑个人的,但反过来看体制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清算自己,这才是最根本的,所谓超越了善恶,实际上就是关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关于《1Q84》
林少华错过《1Q84》于读者是个遗憾,但他说,自己同样需要从一个翻译到人文知识分子的转型……
记:你与《1Q84》失之交臂,是否有自己的译本?
林:我不可能翻译,因为翻译它已经没有意义,如果它是个短篇的话,翻译玩玩大致可能。
我也可能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我也想往人文知识分子那方面过渡一下,之所以在报纸上开专栏,也是希望能够转型。在社会庸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呼唤点什么,做出一点抵抗的表示。我对翻译不像是以前那样特别看重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已经翻译了六十几本书,村上就有三十几本,作为一项事业来讲,尽管不算是功成名就,我也很难再超越自己,做得再多也不过是数量的累积罢了。何况我为别人做嫁衣做了20多年,事实上我自己也可以写,为什么不试试?所以可以说我处于从翻译向人文知识分子或是作家过渡的阶段。
我不对《1Q84》翻译本身作出评论,我固然有我自己的看法,但我不愿意卷入其中。因为文学一旦介入了商业炒作,很多东西就丧失了意义。对《1Q84》这部作品本身,我不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称得上巅峰的该是《奇鸟行状录》,当然它也是我翻译的最艰苦的一部作品。
记:就作品本身,你怎么看你跟村上的关系?
林:文学翻译太微妙了,翻译既可以成全一个作家也可以毁掉一个作家。大家也公认我成全了村上春树,而不是毁掉了他。尽管从我自己嘴里说出不太合适,但狂妄总比虚伪好。(笑)
记:曾有过《1Q84》的翻译更准确的说法,是不是有否定你的意思?
林:所谓的准确分为表层和深层。多年来谁说过我翻译的不准确?我本身带研究生也是这个方向,我的翻译怎么可能一塌糊涂?毕竟我是学院派出身!任何人的翻译都是建立在个人理解基础上的翻译。目前我正在翻译一本村上的作品集,是关于音乐的随笔,里面提到同样的曲子,但每个演奏家弹奏出来的都不一样,我想对于翻译来说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错误的翻译是压根都不存在的,有定本的创作,没有定本的翻译。指责一个人翻译有错误是很小儿科的行为,是很滑稽的一句话! 记者 顾珍妮
背景
松本、东京沙林毒气事件
1994年6月27日、28日,9名凶徒在日本松本地区散布沙林毒气,导致7人死亡,660人受伤。发动袭击的是一个名为奥姆真理教的宗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因松本沙林毒气事件面临被取缔,于是,该组织又于1995年3月20日,在东京地铁内散布了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
村上春树《地下》的背景正是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他从1995年12月开始,用了一年时间采访了62名沙林事件受害者,1997年1月最终完成《地下》,该书于同年3月事件发生两周年前夕刊行问世。
《1Q84》讲述曾就读同一小学的一对男女,后于1984年两人30岁之时在东京相遇后发生的故事。
《1Q84》讲述的背景也取自“奥姆真理教”。臭名昭著的大胡子教主麻原彰晃便是书中邪教教主的原型。
名片
林少华,1952年生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文专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教授,著名翻译家。因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此后陆续翻译32卷村上春树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等名家作品。林少华以优美典雅的文字和对日本文学作品气氛的出色把握,受到读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