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孤独,我试着写些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现身上海书展
“一片嘈杂声一直延伸到天空深处……”在原汁原味的法兰西朗读声中,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昨现身上海书展开幕首日,参加作品朗诵暨作品文学交流会。
勒克莱齐奥很高,1.9米的身高配着黑西装、黑衬衫、黑裤子,显得格外瘦削,只有那双蓝色的眼睛,透露出内心深处的某些忧郁。勒克莱齐奥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阴影下度过的。”这位2008年诺奖得主出生于二战时期的法国尼斯,7岁时就开始在床上练习写作了,那部作品至今他还记得,题目叫《漫长的旅行》。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破房子里,那是一个比较贫穷的街区,每天放学跟伙伴们一起回家后,我都会期待他们找我出去玩,希望他们从窗下叫我的名字,可惜,他们从来没有找过我。为了抵抗孤独,我开始试着写一些故事,一方面可以让我度过这段时光,另一方面我能把写的故事念给我的同学们听,这样一来,就能在同学中受到欢迎。”
当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给勒克莱齐奥的诺奖评语是“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而低调的勒克莱齐奥则直言,获奖与否,作家写作都是孤独的,但又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在他看来,作家与不写作的人之间有些差别,可能在于作家在内心始终有这样的愿望,“写作应该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也很神秘,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一张桌子、一支笔就够了。而我们写作也是为那些‘不能够拥有自己声音’的人写作——有一些人,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地位处境中,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作家可以为他们说话,成为他们的声音。我想,这也是身为作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书展开幕式上,勒克莱齐奥的发言同样字字珠玑。“我很欣赏‘文以载道’这个说法,对我来说我的文学是要表现一种人的尊严,我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天性中的高贵和尊严的东西。”
20年前,勒克莱齐奥曾来过上海,在一个年轻中国女孩的陪同下买了一个木刻的刺猬。“如今,我已经完全认不出以前的上海了。当然,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因为怀念更像是一种秋天的情感,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或者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此外,这位诺奖得主喜爱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小说。他说:“对我来说,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喜欢老舍的小说,他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有次造访北京,我特地与老舍的夫人见了面,通过她的介绍,我对老舍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报记者 陈熙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