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华语作家骆以军、董启章和毕飞宇三人联合举行互动谈话“华语文学写作的未来”。主办方供图
勒克莱齐奥、托宾、岛田雅彦、王安忆、毕飞宇、骆以军、董启章,伴着一长串国内外著名作家的名字,第七届上海书展昨日在上海展览馆开幕。在首日的活动上,毕飞宇称当今中国有着庞大的文学机器,但是缺乏原料,所以对年轻创作者来说容易有非常好的机遇,只要有才华就不会被埋没。
(特派记者姜妍)作为本届书展的第一个重头活动,三位华语作家骆以军、董启章和毕飞宇的三人互动谈话“华语文学写作的未来”吸引了大批媒体和读者。同样是汉语写作,但是三个人其实代表了大陆文学与台港作家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语言使用方式。
三作家共话华语文学
毕飞宇说,自己头一天和勒克莱齐奥吃饭时,两个人的母语一个是汉语一个是法语,但是聚在一起必须要用英语交流,他觉得英语就像是水泥,把他们两个石子或者黄沙凝聚在一起,铸成某个物体。遇到了董启章和骆以军的书,虽然大家都在讲汉语,交流没有问题,但是打开他们作品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陌生化汉语,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骆以军将这种情况解读至自己的童年经历,长在台湾永和小镇的他是没有历史渊源的,好像浮水搭桥。也不会经历张爱玲笔下的那种大家族,没有见过爷爷,和南京有关的印象全部来自父亲的叙述,这些都造就了在小说方法论中对世界想象的方式是如此不同。
而身处香港的董启章写作变得更加个人化,在香港,文学变得更加边缘,也没有很强的文坛意识,写作独立于经济、政治、社会之外。
谈到文学现状和未来时,毕飞宇说,中国现在的情况太特殊了,文学期刊了不得的多,出版社也了不得的多,许多商人立志于在文学出版中挣钱。“当今中国庞大的文学机器没有原料,年轻作者机遇非常好,需要的只是足够的喜爱、专注、才华、耐心和定力。”
这场讨论会同时也是骆以军的新书《遣悲怀》的发布会,这本骆以军成书于大约10年前的作品,被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称为新世纪台湾小说第一部佳作。这本书中,骆以军大胆召唤当时已经自杀去世的台湾年轻女作家邱妙津,企图用文字跟她对话。骆以军比喻自己就好像一千零一夜中的那个王后,不停地讲故事希望与死神打个时差,让国王邱妙津可以不要离去。
诺奖得主签出千余本
除了这场活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亮相当然也引起了读者围观,主办方称,在一个多小时的签售中,他签出了1200本图书。而在下午特意为他举行的作品朗诵会上,他获赠中国的文房四宝,他说笔墨有时候比石头还重要,可以对抗暴力。
今日,勒克莱齐奥则将带来一场名为“都市中的作家”主题演讲。王安忆将在上海作协对话爱尔兰作家托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