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水浒》原著,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那位看官问了:你才多大?答曰:三十多年前,10岁。
小小年纪,看了那么厚的书,原动力只有一个———那时,山东电视台拍了几部系列的“水浒”电视剧,最先推出的是“武松”,之后还有“鲁智深”、“顾大嫂”……那个时候,武打片方兴未艾,孩子们都很是认可那些水浒英雄。若干年后,在一期老旧的刊物———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的《群众艺术》上看到了金莲姑娘的相片,心中竟泛起涟漪,记得当时祝延平手持钢刀对金莲道:你罪该万死;金莲回道:我死有余辜……你看,一下子,一个小学生记住了两个成语,这是多重要的影响啊。
我不想说,看山东电视台那一版“水浒”好像是昨天的事,因为央视版水浒才是“昨天的事”。央视这一版水浒,在山东观众眼里,问题不小,问题很大!问题在哪里?李雪健演的宋江呗,在山东郓城,拾破烂的都比他有英雄气概!
今天再看山东卫视播出的“新水浒”,刚刚演到三分之一,或褒或贬,都似不宜这样早地做出判断。只有一点感受,可以现在就提出来:这个新水浒,应该算得上成功。咋这样说呢?无论是爱看新闻的,还是爱看“非诚勿扰”的,都在看新水浒,没换台!我能定下神来看《潜伏》,是在好几集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水浒”比《潜伏》抓人要快。为什么?累了一天,谁愿意看电视还那么用脑子?看几张俊俏的面孔放松一下,也就睡了。
很多人喜欢看电视不用动脑子,看水浒尤其是这样,人们根本不是为了看故事而来的,因为那故事实在是耳熟能详。不信你看我身边这个标准的90后、刚上高中的男孩怎么说的———
演到林教头不走运,就要“风雪山神庙”了,身边男孩轻轻说了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我说:哟!会背了!
他说:我们课文里有。
我说:对对,我也学过。
无论哪一版的水浒,都是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铺排演绎的,这是它先天的优势,也因为如此,在剧情上任何寻求“突破”的努力,都很有可能会是“瞎耽误工夫”。而“尊重原著”恰恰可能是最有效、最艺术的创作手段。至于在这样的困难当中,怎样让若干亿的投资显示出它的价值,我想,懂得观众看电视剧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
抓住观众的心,办法有很多,新版水浒,好像有些手段。
先看新版水浒人物,“我们都认识”———宋江,不就是那个谷子地吗?样子不龌龊,沉稳老练,还透着一点狡黠,山东人这下满意了吧;林冲,不就是男模胡东吗?晁盖,不就是上海滩里周润发的情敌丁力吗?哈哈,景岗山也来了,阎婆惜不就是那个那个……总之,都很眼熟啦!
说新版水浒人物造型好,央视版“水浒”的编导们有话要说:我们的人物形象很糟糕吗?
宋押司的样子……是我弄错了吗?你去看看书啊。
林冲有点“面”?高衙内抢他老婆,他都能忍,还想着充军几年,回来继续做公务员呢,这样的人不“面”,谁“面”?
总之,若把央视版水浒人物一一扒出来,导演准能找出形象定位的根据。
人物造型的事,到了新版水浒就简单多了:第一,要脸儿熟,第二,要漂亮,越漂亮越好!尤其是旦角,不光要漂亮,还要亲近观众,婆惜与金莲,都跟邻家小妹似的,还有那“走西口”的西门庆官人,与金莲娘子太般配了,弄得你也想毒鸩武大郎了吧。
难道新版水浒就这样成功了?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翻拍经典,换几个熟悉的清秀面孔就可以了?
编剧和导演说:我们有改编。
确实有,至少是有改编的冲动和愿望。这在第一集表现得最充分,那样的开头,你以前看过吗?没有吧,这就是“创新”。
我承认,新版水浒在试图改变一些旧有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方面做出了尝试。
比如,新版水浒不想走央视版的路,把宋代的市井风情一一搬演一番,弄一幅80集的“清明上河图”。
新版水浒也试图告诉人们,当年写《水浒传》时,施耐庵大爷也很纠结,他也并不认为金莲娘子就是“天下第一淫妇”,至少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今天的金莲娘子水嫩得叫人眼疼,温柔得观众替她委屈。我想,编导们的这一思路,应该说是可取的,甚至在一些段落里获得了成功。
可惜,编导没有坚持下去,在沿着愿望的路前进不顺利的时候,编导们不自主地返回到了老路上去,而且越走越远———
金莲见了西门庆哥哥,一切都变了,不仅完成了“女主动”的欢爱方式,而且鼓动官人痛打了捉奸的大郎,最终,毒杀亲夫的活,也由金莲一个人办了,没王婆和奸夫什么事,他们似乎只是站在一边鼓掌叫好的。看了这集,我几乎忘了前几集的金莲,只叹一句:“还是那个女人!”
很明显,在完美强大的原著面前,任何在故事情节方面进行改编的企图,都会无果而终,没有适得其反已是万幸,因为———没那本事。
翻拍经典名著,容易吗?就是这样容易。难吗?就是这样难。
中国的四大名著,已经全都拍过一遍,也翻拍过一遍或者若干遍了。我断言,还会继续翻拍下去,就在明天,或者后天。
□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