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玉刚:我一直在路上,希望我的脚印能遍布世界

2011年08月19日 15: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玉刚的女装扮相

  本报记者 陈 璐

  作为文化部主办的“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组成部分之一,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打造的大型歌舞剧《四美图》将于9月14日至15日亮相国家大剧院。这部由青年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玉刚主演的剧作虽还在排练阶段,但已吸引了众多“刚丝”(李玉刚的粉丝)和媒体的关注。

  现年33岁的李玉刚,被一些海外媒体称为“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后中国又一传奇式人物”。在舞台上,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男人和女人之间,把中国民歌、舞蹈、戏曲、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自己典雅华贵、清新自然而又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这位从“星光大道”走出的“草根明星”,身上始终有着一种坚持、努力的品质,出名之后也难得地保持了谦逊、平和的心境,四处求学、刻苦练习,将传承和推广国粹视为己任。他的表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用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着全球观众,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日,记者采访了李玉刚,倾听他讲述自己行走世界的经历和故事。

  李玉刚说,其实早在2005年,他就曾以男旦演员的头衔,跟中国“玫瑰钻石表演艺术团”赴欧洲巡演,把中国古老的艺术带出国门。当时的李玉刚,在国内还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是那次出国演出,却让他发现自己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在欧洲各国很受欢迎。2006年7月,李玉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自此一炮走红,成为当之无愧的平民偶像。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邀约不断,韩国首尔的第八届中韩歌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相约中国节”、美国纽约的“2008 联合国之春文化节”……李玉刚开始更加频繁地亮相国际舞台。2009年,李玉刚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加盟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创了“草根明星”进入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先河。在加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后,李玉刚对自己的要求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009年7月28日,李玉刚的“盛世霓裳”个人演唱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高雅艺术殿堂,在此举办演唱会审批非常严格,其间的辛苦和周折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著名艺术殿堂开个唱,李玉刚心里始终捏着一把汗。“那次演出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意义重大。到悉尼的时候,他们说我是继2002年宋祖英之后第二个登上悉尼歌剧院开个唱的中国人,这更让我感到压力巨大。”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李玉刚的精彩表演最终打动了悉尼,“观众完完全全沉醉了。”“红楼花情”“楚歌荡气”“盛世霓裳”“东方神韵”4个篇章,令近2000名中澳观众观赏到一台充满中国元素和韵味的绚烂画卷。最后,当李玉刚脱下戏装,以男儿本色登台唱歌时,现场更加沸腾。“李玉刚先生是奇特的天才,他的表演和唱技都达到人类的极限,这也是中国戏曲给他带来的特殊功力。”来自墨尔本的戏剧博士韦尔评价道。那次访演,李玉刚还获颁“南十字多元文化贡献金奖”,奖励他在海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

  2010年,李玉刚“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其中,8月在日本东京站的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首演当晚,虞姬、王昭君、杨贵妃……李玉刚塑造的这些中国古代女性人物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他每一次的精彩亮相,都会引得日本观众叫好不迭。此外,李玉刚还用日语演唱了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的《星》,熟悉的旋律、男声和女声的精彩变换,更使观众的情绪达到顶峰,持续6分钟的掌声表达了观众的认可。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到场观看,并表示要为李玉刚量身打造一部歌舞剧;日本能乐界大师级鼓师大仓正之助还邀请李玉刚到工作室,共同探讨中日古典文化传承等课题。但谈及那次演出,李玉刚坦言自己背负更多压力:“在日本,我紧张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很多文化共同之处,所以我必须得拿出看家本领才能够征服他们。但有一点我心里是有底的,如果你有实力,你站在舞台上就能征服对方。我带给日本观众的,是最有我们中国文化历史积淀的节目。”李玉刚表示,要让日本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青年一代艺术家在传统中创新的积极态度。

  对于李玉刚来说,每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演出的经历都能带给他很大启发,也激发了他对于舞台创作的灵感。同时,李玉刚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他说,自己所做的,就是在尽一个艺术文化传播者应尽的义务——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尽善尽美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艺术,我一直在路上,希望我的脚印能遍布世界各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