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城三百年排水史话
每年汛期,沈阳的水利、城建、水务等部门工作人员,便悉数出动、全力以赴、枕戈待旦。尤其是今年8月8日光临沈城的9号台风“梅花”,更让人们高度紧张了一回。因为“梅花”一旦带给沈城大范围强降水,那便是对沈阳排水系统的考验。如今沈城的排水系统纵横交错,堪称城市“肾脏系统”。然而,两三百年前的沈城排水系统,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且看几则史料记载。
建造“地煞”人不知
功臣含冤赴黄泉
过去,怀远门(大西门)外,曾有座“邓大人庙”,纪念的是曾经重修沈阳城的功臣邓公池。
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决定重建沈阳城。王公大臣、贝勒们一致推举邓公池为建城总管。经过反复忖度,邓公池决定按照《周易》阴阳八卦理念,设计沈阳城营造图。
邓公池设计的沈阳城营造图独具特色:中心庙(太极)、钟鼓二楼(东西两仪)、东西南北四塔(四象)、八门八关(八卦)。八关的圆城廓为天,八门的方城池为地;八门上八座明楼,方城四个角楼,总数表示十二个月份;八门均由正门和瓮城左右门组成,表示二十四节气。
重建沈阳城竣工之后,八门八关,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东西南北四通八达,改明代“沈阳中卫”的“十字街”为“井字街”,以对应八座城门;增设三层明楼,加高了651个垛口。皇太极龙颜大悦,赏赐邓公池银两、加官晋爵。眼见邓公池名声大噪,几个奸臣十分妒忌。一天,奸臣们上奏皇太极说:“邓公池修城是假,要断送大清基业是真。要不然,这么大的都城,他为什么不留水门呢?一旦大雨连绵,岂不要全城淹没吗?”皇太极急忙察看沈阳城营造图,果然没看到水门。皇太极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邓公池斩首示众。
邓公池被斩首后,身体挺立不倒。刑部监斩大臣立即上奏皇太极。皇太极心想:莫非错杀了邓公池?遂询问了与邓公池一起修城的监工和工匠们。经询问得知,原来,邓公池早已将沈阳城内排水通道修好,只不过是设计得隐蔽、巧妙罢了。邓公池设计的排水系统,是在城内挖出72条潜水管道,用大块石料砌筑管道底部,上层用碎石填满,最后以金砂覆盖。平素,各条潜水管道之上,均可人行马踏、车辆通行。一旦降雨,积水便渗入各条潜水管道之中,流入城外护城河。再者,这种不设“水门”的排水系统,还能防止敌人偷袭,确保沈城固若金汤。
皇太极恍然大悟,追悔莫及。此刻,邓公池夫人赶来喊冤,并呈上邓公池临终前撰写的奏本。奏本上写道:“上对下,雨对风,大陆对苍穹;南对北,西对东,天罡对地煞,八卦造盛京,大清成一筒(统)。”八座城门的名称分别为:天佑(小南)对地载(小北),德盛(大南)对福胜(大北),内治(小东)对外攘(小西),抚近(大东)对怀远(大西)。72条潜水管道组成的排水系统,为“七十二地煞”。
邓公池被处死后,沈阳连下三天三夜暴雨。雨过天晴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沈阳城内果然没有积水。
错杀功臣邓公池,皇太极十分内疚。他下令,将那几个诬陷邓公池的奸臣统统处死。他还下令,在怀远门(大西门)外修建一座“邓大人庙”,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邓公池吊丧日”。
千条水沟通“地煞”
积水汇集小河沿
史料记载,从战国、两汉时期直到清代,沈阳老城区方城之内,一直没有集中供水设施。无论民宅、商号,还是衙署、府邸,都要在自家院内打井取水。排水设施也十分简陋,仅在马路或胡同两侧,各挖一道沟渠,用以汇集人们的日常生活排水,以及路面上的积水。当年,沈阳老城区内的排水沟,竟多达上千条。积水顺着排水沟流向“七十二地煞”;再排向城外护城河。
据《辽东志》记载,明代“沈阳中卫”城墙之外,曾有两道护城河。《盛京通志》记载,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城池时,将两道护城河中间贯通,辟为宽46.4米、周长6086.4米的一道护城河。
据《沈阳县志》记载,沈城大东关东面的池水,源于观音阁的涌泉,往西流至魁星楼,俗称“小河沿”、“小沈水”。“小河沿”四季不干涸,所以又叫“万泉河”。沈城内的积水排向“七十二地煞”、护城河之后,再沿沟渠流进“小河沿”,最终注入浑河。
沈阳故宫不积水
昭陵暗藏排水道
据有关人员介绍,沈阳故宫内的排水系统,分为“明排”、“暗排”两种。比如,凤凰楼台上五宫的雨水,均汇集到四周的明排“更道”内,再通过专设的排水管道,排向凤凰楼台下四周。凤凰楼台下铺设了暗排地下沟渠,将雨水排往沈阳故宫之外的道路上。直到目前,尽管沈阳故宫的地面已经远远低于周围路面,但沈阳故宫内却一直不积水。
福陵和昭陵的排水系统,亦有明排、暗排两种。昭陵陵寝方城内的积水,通过地下沟渠,排往陵前的“沼”内。福陵天桥下的沟渠,将山上雨水,排至陵前的浑河之中。
沈阳老一代的考古专家们,都还记得当年发现昭陵“暗道”的往事。
考古专家于崇源先生回忆说,那是1965年的秋季。一天,北陵公园工作人员们,在昭陵陵寝东面“风水墙”“东红门”附近树林里,发现了一只獾子。大家追来追去,突然间獾子不见了。大家仔细搜索,终于发现了一个洞口。人们掀开覆盖洞口的青石板后,发现了一条“暗道”。于是,大家立即向文物部门通报。经过于崇源先生等考古专家初步考查,认定该“暗道”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陵有关,不宜轻举妄动。
后来,有关部门听说北陵公园有“暗道”,遂打算作为“人防工程”。于是,公安、消防等部门,邀请文物考古部门有关人员,一道来到昭陵考察“暗道”。他们来到昭陵陵寝“风水墙”外东面的树林里,找到了那个“暗道”口。因为要钻进“暗道”勘查,他们携带了百米绳、指北针、手电筒、照相机、报话机、防毒面具、考古发掘工具等。
专家遇险卡“暗道”
豁开地面急救援
于崇源先生介绍说,钻进“暗道”后发现,“暗道”高约80厘米、宽约1.2米,顶部为青石板,两壁、底部均为青砖砌筑。一名消防战士打头;于崇源先生随后;最后,是沈阳市文化局原副局长、考古专家沈长吉。他们钻进“暗道”后,依靠百米绳、指北针、报话机等设备,边走边与地面联络、确定方位。
于崇源先生回忆道,刚刚钻进“暗道”时,还能猫腰前行;不久就得蹲着往前挪蹭。后来,越走“暗道”越窄,他们只能在“暗道”中匍匐前行。这时,他们发现了不少白森森的小动物骨骸。
大约匍匐前行了100米左右,他们实在不能前进了。因为前面发现了岔道,更有石柱“箅子”挡路,只有老鼠才能钻过去。石柱“箅子”直径均为四五寸见方,十分坚固。他们马上向地面人员报告这一情况。地面有关领导决定:马上撤出“暗道”。
然而,麻烦出现了:匍匐前进容易,爬着倒退却难上加难。更何况前面的消防战士体形较胖;于崇源先生等人身上又携带着众多设备、辎重,他们被“卡”在了“暗道”内,进退维谷。更危险的是,“暗道”内空气浑浊,大家呼吸困难,随时可能窒息。他们急忙用报话机向地面通报危情。
地面有关领导当机立断:从地面破土,豁开“暗道”顶部石板,紧急救人!但是,由于指北针在地下失灵,大家在地面挖掘了几处,也没找到他们。最后,还是百米绳起了作用,帮助地面人员测出了他们钻进“暗道”的长度。最终,地面人员在昭陵陵寝东“风水墙”里侧,撬开“暗道”青石板,“挖”出于崇源先生等人。
于崇源先生等考古专家当即认定:该“暗道”为昭陵陵寝的排水系统。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焕民先生,也曾目睹了“暗道”的风采。那是1997年4月间的事儿。
据刘焕民先生回忆,当年,沈阳正在修建“大二环”。市政职工在昭陵陵寝东北侧“大二环”路段挖土方时,露出了一处青砖砌筑的“暗道”端口。接到报告后,刘焕民先生等考古人员,随即赶到现场勘查。
该“暗道”端口,顶部为青石板,两壁、底部均为青砖砌筑,高约80厘米、宽约1.2米。该“暗道”端口,位于昭陵陵寝“风水墙”东门外100多米处。其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风水墙”东门向东延伸300米左右后,又向南折下坡。考古人员们当场认定,该“暗道”为昭陵陵寝的排水系统。
据分析,该“暗道”,就是当年于崇源先生等考古专家,钻进勘查、历险的那条“暗道”。
据沈阳市排水管理处副主任高秀菊介绍,目前,沈阳的排水设施早已遍布城乡,形成网络,它像沈城的“肾脏”,正不舍昼夜地履行着平凡而又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