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新文体加大两代代沟 专家称要避免语言媚俗

2011年08月22日 11:22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晖 绘)

  专家认为,使用新文体应看场合,教学提倡规范文体

  (记者陈士奇 张君琳)近日,伴随3D版电影《蓝精灵》的热映,改编自片尾曲《蓝精灵之歌》的“蓝精灵体”悄然爆红于网络。继逢人便以“亲”相称的“淘宝体”之后,一股“蓝精灵体”的创作热潮再次掀起。这些日新月异的“新文体”也让一些习惯了中规中矩表述方式的人大呼“伤不起”,不少人担忧,这些被网络新新人类所津津乐道的“新文体”,是否将成为文字表达的新方式?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市民观点褒贬不一

  “酱紫啊,那你好好休息吧。”“亲,你的货已经发出去了,请注意查收!”这样新鲜的网络词汇和语言正在流行,而且网络词汇和句式也是时时更新,往往一件热门事情就可以促成一种新网络句式的诞生,然后在网络中流行起来。

  就读某高校大二的高同学便是网络新文体的推崇者之一,他说,像“凡客体”“咆哮体”“淘宝体”等网络文体,对于经常上网的人以及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的年轻人来说,如同潮流商品一样,极易上手,而且流传快速,你要不学,就会感觉跟不上潮流,跟身边朋友们的谈论话题也会脱节。

  “开始用时挺有趣,但久了反而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每天定时更新微博的李女士对于网络盛行的各种新文体十分在行,前不久当“淘宝体”开始流行时,她便常常喜欢在留言时在字里行间添加一个“亲”字,但时间一长,她发现容易产生厌倦之感。

  而对于一些年长的人来说,对年轻人习惯在谈话、短信中一口一个“亲”字的表达方式感觉一头雾水。“现在孩子们说话,让人越来越听不懂了。”采访中,孩子正在就读高中的邱女士就无奈地表示,网络新术语的出现,似乎加大了与孩子们的代沟,孩子们熟悉易学的网络新文体,对家长来说就像一门“外星语”。

  使用新文体需谨慎

  市第三实验小学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高级教师王双辉说,一些网络词汇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偶尔会出现,比如像给力、有木有、8错等,尤其在学生毕业赠言中,个性使用网络新文体的现象会比较多一些,而一些类似淘宝体的网络句式在小学生中并不常见。他认为,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提倡使用过多的网络新文体,毕竟小学阶段正处于夯实语言基础时期,如果一味地泛滥使用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对小学生学习语言产生负面影响。但他也指出,因为一些网络新文体标新立异,风趣多变,如果在平时的网上交流或者是其他一些不是很正规的场合上,运用一下未尝不可。一些网络词汇可以适当用于学生平时的行文中,像“给力”这个词,而其他的网络词汇和句式在行文中运用就显得表达不够规范。

  “学生们在作文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已为人熟知的网络语言,用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但是不能滥用。”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高级语文教师陈幼康认为,网络流行的词汇及文体如果仅用于网络聊天与口语交谈中,并没有必要对其太过约束。一般已被公众所接受的网络词汇在考试中使用也是可以的,但在使用这些词汇或句式时,考生仍需冒一点风险,如果遇到改考卷的老师对此不理解,其有可能被当作错别字处理。而一些比较生僻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聊天中好玩的用词,在老师可能理解偏差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被当作错别字或错词,因此考生们在考试时网络语言需要慎用。他强调,在平时规范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坚持提倡学生们用规范的文体写作。

  要避免语言媚俗化

  “网络新文体的兴起是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反映,也是网络发展的必经过程。”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勇卫表示,各种网络文体的走红其实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正因为这些文体能够直接表达人心中的真情实感,而且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而受到大家的喜爱而被广泛使用。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本身作为沟通工具,其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对于这些网络新文体的出现,可认为其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人们在生活中大量使用也是无伤大雅的。

  “网络上新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新换代都很快,人们猎奇的热情也是转瞬即逝,因此被人们所认同的、便于交流的文体会被进一步的保留并传播,而一些不合时宜或只是一时兴起被使用的文体则会被时代所淘汰。”王勇卫认为,网络文体的确应当注意其被使用的场合。在日常口语交谈中运用一些网络新兴文体是可行的,可以活跃气氛,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在高考等正规严肃的场合,就该使用规范的文法,并且在表述中也应注意把握其尺度,特别是从事教育的老师则应多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文体,避免其因对新文体使用不当,而造成其语言媚俗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