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实习生 洪欣宜
上周,前门历史文化节圆满落幕,可就在同一天,大栅栏旅游购物节又热闹开场。两条紧紧相连的历史文化名街,前后脚搞起两个活动,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边上演“叫卖秀”,那边办起“幌子展”;这边组织游客玩“寻宝”,那边招呼大家“体验行”;这边用图片讲述商贾历史,那边画素描重温胡同记忆……虽说两边搞得挺热闹,但是来往的游客却都有点儿纳闷儿:前门、大栅栏原本不就是挨着的吗?有必要非办两个“节”吗?
游客:老字号只体验一半
三庆元戏楼旧址正在举办“幌子展”,30多家民国时期老字号的幌子看上去挺有意思,可是一对儿来自东北的老夫妇却发现了问题:“前门大街上也有那么多老字号,怎么那边的幌子一个也见不着啊?”前门大街上的“前门商贾文化变迁图片展”还没撤展,夫妇俩凑上去看了一会儿,又发现了新问题:“怎么这展板上介绍的全都是东边半拉的老字号,西边大栅栏的老字号又一个都看不到了呢?”
来自二十五中的高三毕业生小李,也有类似的遗憾。一周前她来参观前门文化节时,领到了一张“通关文牒”,“那上面其实是张地图,详细地介绍了前门大街和鲜鱼口美食街上每一家老字号的位置和历史,逛起街来特别方便。”可是,由于地图上没有标注大栅栏步行街,也没有介绍大栅栏的老字号,让她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就像是上了一堂课,只讲了前半截儿的知识,后面的内容改成自学了。”
商铺:两边的光都没沾上
甭管是“历史文化节”还是“旅游购物节”,其实都是为了宣传老字号文化,招揽游客上门。但是对于有些老字号来讲,要想沾上这“节日”的光还真不容易。比如位于大栅栏的大观楼电影院,这里曾是北京电影的诞生地,一堵大观楼百年历史砖墙竖在那儿,透着就是有文化气息。可是这里的老员工申大姐却抱怨:“大栅栏搞的是旅游购物节,好多游客都是奔着打折促销来的,都没怎么注意到我们这堵墙。”
还有位于前门西大街上的老舍茶馆,提起这家店,连身为“老邻居”同仁堂总店办公室副主任的郭海燕都替他们鸣不平:“从老舍茶馆到前门大街北口,也就是几百米的路,可是要从那儿到大栅栏,走起来可就远点儿啦;但是因为这一片划归大栅栏,人家就只能参加大栅栏的‘旅游购物节’,这样自然达不到更好的活动效果,挺可惜的。”
不过,也有老字号得到了双倍的好处。比如“都一处”,因为位于大栅栏与前门大街交叉路口的把角处,自从两边的活动开展以来,这里的生意一直十分火爆。
专家:发展不应受限行政区域
两条相邻的大街,文化和历史完全一样,商业功能也都完全一样,为什么只能各搞各的活动?答案其实很简单:按照行政区划,前门大街是东西城的分界线;前门大街街面及东侧商户归东城区管辖,而大栅栏所在的前门大街以西地段则归西城区管辖。这几年,前门大街和大栅栏一直存在“竞争关系”,而这次的两个“节”,一个由东城区政府和前门管委会举办,一个由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西城区商务委和西城区旅游局举办,多少也有点儿打擂台的意思。
可是在历史上,前门和大栅栏其实从未分过家。京味儿专家刘一达曾经做过一番考察,在行政区划上,前门和大栅栏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初一直在一起。他举例说,1952年北京市的城区分为7个区,前门和大栅栏同归前门区管理。直到1958年,才有了今天的东西划区模式。不过。前门大街和大栅栏于2008年相继完成改造,基础设施升级、道路拓宽、周边交通优化,为两边都带来了新气象。前门大街和大栅栏何不借此契机联手呢?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认为,前门与大栅栏具有极高的资源相似性与丰富性。合办活动能够节约政府的财政支出。他建议旅游部门应出面对两区进行协调,“只有双方合作,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恢复前门大栅栏的古老商业文化,活化历史街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