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寿龄:潜心“复活”西夏文化
记者 马顺龙 通讯员 黄海本
19世纪初,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里发现了用汉字和西夏文对照镌刻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从而揭开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化的序幕。
200年后,还是在武威这块土地上,一位学者耗时20多年,潜心研究西夏文化,先后“复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刷术、西夏象棋和西夏瓷器烧制技术。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
一
1988年9月的一天,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龄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遗址清理残存文物时,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下卷)。孙寿龄分析研究后发现,《维摩诘所说经》具有“行距不直、笔划变形、着墨不均、偶有断笔”等活字印品独有的特征,与雕版印品有明显区别。孙寿龄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比对、辨析后判定:《维摩诘所说经》不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只在《梦溪笔谈》中有段关于“活字鼻祖”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文字记载,活字字模等没有考古发现。国际学术界也向我国印刷术提出挑战:韩国人认为自己的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活字印刷的实物证据,执意要“申遗”。西方一些媒体也声称,活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在公元15世纪发明的。
1998年3月31日,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中国12世纪早期的活字版文献,至于到底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孙寿龄决定亲手复制出泥活字,再用这些泥活字印书。
孙寿龄运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方法,反复摸索实验,用3年多时间,终于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复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孙寿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和西夏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学术界首先肯定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泥活字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孙寿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金波称他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2002年10月,孙寿龄被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为学术委员。2007年6月,孙寿龄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二
2002年10月的一天,在武威文化广场上的古玩摊上,孙寿龄和同事应邀为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鉴宝”。一枚一面为西夏文、一面为汉文的铜质象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凭着过硬的西夏文功底,他们认定这是一枚罕见的西夏象棋子。
武威西夏铜制象棋子的发现,充分说明古代象棋不仅是中原汉民博弈娱乐的工具,也是西北边陲的西夏少数民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工具之一。
2008年10月上旬,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由孙寿龄等专家凭一枚出土的西夏文象棋子复原的西夏象棋,获得了与会专家的称赞和参会客商的赞叹。孙寿龄说:“象棋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文字记载来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但西夏建国后,是否有下象棋这种娱乐项目,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威发现这枚西夏象棋子之前,也没有实物资料和研究者提及。根据出土的西夏象棋子复原的全套西夏象棋,为进一步研究西夏时期的文字及文化娱乐提供了参考。”
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夏灵武、甘肃武威发现了烧制西夏瓷器的窑址,出土了很多瓷器文物。武威境内出土了西夏瓷器300多件,特别是武威古城瓷窑遗址出土的西夏瓷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国内罕见,当属西夏官窑之一,塔儿湾出土的西夏瓷酒器填补了我国早期酒具用品的空白。
孙寿龄在古城瓷窑遗址散落的一堆堆瓷器碎片中找寻、拼接、揣摩、思索……他不断研究和试验,逐步掌握了西夏瓷器独特的“剔刻釉技法”制作工艺,成功烧制出了包括酿酒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具、军事用品等方面100多件风格独特的西夏瓷器。
如今,走进武酒集团西夏文化研究所,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了千年之前,满目是西夏书画作品和瓷器用品,酒壶、酒瓶、酒杯等酒具无一不打着西夏文化的烙印。“今后,我们将利用西夏瓷器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西部最大的西夏酒瓶生产线,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谈起未来,年逾古稀的孙寿龄满怀希望。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8/21/012138699.shtml孙寿龄:潜心“复活”西夏文化
作者: 本报记者 马顺龙 通讯员 黄海本 稿源: 甘肃日报 2011-08-21 23:56
--------------------------------------------------------------------------------
19世纪初,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里发现了用汉字和西夏文对照镌刻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从而揭开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化的序幕。
200年后,还是在武威这块土地上,一位学者耗时20多年,潜心研究西夏文化,先后“复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刷术、西夏象棋和西夏瓷器烧制技术。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
一
1988年9月的一天,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龄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遗址清理残存文物时,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下卷)。孙寿龄分析研究后发现,《维摩诘所说经》具有“行距不直、笔划变形、着墨不均、偶有断笔”等活字印品独有的特征,与雕版印品有明显区别。孙寿龄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比对、辨析后判定:《维摩诘所说经》不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只在《梦溪笔谈》中有段关于“活字鼻祖”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文字记载,活字字模等没有考古发现。国际学术界也向我国印刷术提出挑战:韩国人认为自己的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活字印刷的实物证据,执意要“申遗”。西方一些媒体也声称,活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在公元15世纪发明的。
1998年3月31日,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中国12世纪早期的活字版文献,至于到底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孙寿龄决定亲手复制出泥活字,再用这些泥活字印书。
孙寿龄运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方法,反复摸索实验,用3年多时间,终于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复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孙寿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和西夏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学术界首先肯定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泥活字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孙寿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金波称他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2002年10月,孙寿龄被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为学术委员。2007年6月,孙寿龄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二
2002年10月的一天,在武威文化广场上的古玩摊上,孙寿龄和同事应邀为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鉴宝”。一枚一面为西夏文、一面为汉文的铜质象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凭着过硬的西夏文功底,他们认定这是一枚罕见的西夏象棋子。
武威西夏铜制象棋子的发现,充分说明古代象棋不仅是中原汉民博弈娱乐的工具,也是西北边陲的西夏少数民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工具之一。
2008年10月上旬,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由孙寿龄等专家凭一枚出土的西夏文象棋子复原的西夏象棋,获得了与会专家的称赞和参会客商的赞叹。孙寿龄说:“象棋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文字记载来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但西夏建国后,是否有下象棋这种娱乐项目,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威发现这枚西夏象棋子之前,也没有实物资料和研究者提及。根据出土的西夏象棋子复原的全套西夏象棋,为进一步研究西夏时期的文字及文化娱乐提供了参考。”
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夏灵武、甘肃武威发现了烧制西夏瓷器的窑址,出土了很多瓷器文物。武威境内出土了西夏瓷器300多件,特别是武威古城瓷窑遗址出土的西夏瓷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国内罕见,当属西夏官窑之一,塔儿湾出土的西夏瓷酒器填补了我国早期酒具用品的空白。
孙寿龄在古城瓷窑遗址散落的一堆堆瓷器碎片中找寻、拼接、揣摩、思索……他不断研究和试验,逐步掌握了西夏瓷器独特的“剔刻釉技法”制作工艺,成功烧制出了包括酿酒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具、军事用品等方面100多件风格独特的西夏瓷器。
如今,走进武酒集团西夏文化研究所,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了千年之前,满目是西夏书画作品和瓷器用品,酒壶、酒瓶、酒杯等酒具无一不打着西夏文化的烙印。“今后,我们将利用西夏瓷器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西部最大的西夏酒瓶生产线,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谈起未来,年逾古稀的孙寿龄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