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正日益追求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关切也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国长篇文学界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每个细节的错漏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出炉后受到批评、得到建议、获得夸奖,似乎理所当然。
这些不同的意见,都发于民间。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评委,可以借着各种渠道诉说自己心目中的奖项最终得主。“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尽了文学艺术中存在的审美坚持,众口难调。
文学艺术作品的任何一次评选都无法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管是茅盾文学奖,或是鲁迅文学奖,抑或是诺贝尔文学奖,不都是如此么?那么随之而起的异议,也就可以预见了。
民众的迫切关注、表达渠道的快速多元,是文学评奖乃至其他文化类事件应对舆论的重要考量。近一段时间,不少新闻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迅速蔓延并推动事件的深挖、解决。个中有应对很好的案例,也有应对很差的案例,应对的时机、方式上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这些案例,足以为后来者戒。
软实力的培育很艰难,毁坏却很容易。很多时候,在沸沸扬扬的舆论谴责声中,有关方面掩耳盗铃般地“躲进小楼成一统”,公众形象、公信力一落千丈。数十年培育的公众形象也许会因一次公众事件的应对不力完全坍塌。
积极地回应反而会收到好效果。有关方面针对受到的“误会”及时释疑后,会让大家发现其实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远没有以讹传讹导致的那么夸张。那么,为什么不尽早平息这些还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误解,而是任由其滋生蔓延、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及时、有效地释疑,并不是容忍、退步,而是自身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更何况,向自己心爱的读者、自己生命力的源泉容忍、退让,不应该吗?在提倡“有诚意”的当下,我们更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民众的“爱之深、责之切”。如果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时刻,一退三千里都没用了。
这一种积极容纳的胸怀也有助于有效汲取外界智慧。就本次茅盾文学奖评选来说,有改革有进步,但远不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媒体、民众的质疑声中也存在真知灼见,可以成为茅盾文学奖未来评审机制改革的一个思考方向。比如在完善专业评委选拔制度、扩大茅奖评选影响力等方面,舆论还是有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耐心解释,才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好事变坏事。
此次有关方面在回应针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质疑的速度上相对其他热点事件来说,已经不慢。但民众还是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只是因为,我们爱文化的心更热切了一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