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哥窑文物价值几何?“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

2011年08月26日 08:1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哥窑文物,价值几何

  “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

  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价,人们对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却少有现身拍卖行,一是因为大量新藏家的审美标准转向了艳俗与富贵,二是因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瓷就更是少之又少。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来嫌定窑瓷“有芒”,转而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后来,人们把“汝、官、哥、钧、定”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的最高水平。汝窑最为珍贵,世界上收藏有汝窑的博物馆不足10家,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窑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哥窑的存世量也很少,据专家估算,哥窑瓷器全世界也就几百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窑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都是在龙泉县烧造的。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弟弟烧出来的青瓷不开片,被称为龙泉窑。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

  对残缺美的一种欣赏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的另一个特征是紫口铁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所谓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乎相同,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属同类作品。很多瓷器,这本书上认定是官窑,到了另一本书上却成了哥窑。一些专家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为它太珍罕了,没有多少人真正上过手。

  仿品价值也惊人

  1970年10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南京中央门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

  汪兴祖墓室结构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建筑式样的券顶砖室建筑,里面随葬了大量金银器、玉带饰、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饰等。光是哥窑的盘子就有11件,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类,青釉葵瓣口盘也位列其中。汪兴祖墓虽不能与马王堆这样的豪华墓葬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也算奢华。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 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摘自《文史参考》8月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