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革命和广东丝绸

2011年08月26日 09:3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桑基鱼塘是广东蚕桑业繁盛的见证。

  文:卜松竹

  辛亥革命胜利,是政治的变革,也是经济的变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辛亥前后的广州,贸易环境有两重天之感。以最具代表性的“丝绸”为例,其在民初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在国际大格局中飘摇的地位。

  广东是我国三大蚕桑生产基地之一。民国前期近20年间,广东蚕丝业全面发展而臻于鼎盛。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市场上生丝求过于供,使广东蚕丝业盛极一时。桑蚕区大面积地伸展开来,据1925年的《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记载:数年来“粤丝价涨,农民多曾拓桑基”,老的基地如顺德已“悉是桑基”,东莞、清远、新会、香山、罗定、花县、高州等地,桑蚕业作为新起的事业,方兴未艾。广州是丝织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而集散地则在佛山,各地纱绸大都运至这里转出口。这时广东所拥有的缫丝厂和丝车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位。从资本上来讲,也仅次于上海而居全国第二位。

  这一时期,广东在蚕丝生产技术的改良上也进行了大量投入。1918年,广东丝业研究所联合本省及在粤洋丝商,共组“万国丝业改良会”,推动广东蚕丝改进工作。上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任广东省长时,着意改良蚕丝,拨出专款给岭南大学蚕桑科作为研究经费。

  但自上世纪30年代起,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生丝市场萎缩,致使广东蚕桑叶濒临破产之境。1931年更被视为广东近代丝业发展史的转折点,生产和外贸局势完全扭转。

  民初广东蚕丝业的兴衰是中国经济在当时的反映。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的波动也始终伴随着中国局势的变化。辛亥革命带来的中国社会深刻变化,将在更长远的以后表现出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