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茅奖”作家首次现身国新办发布会
作者 萧深 应妮
作为一场特殊的中外媒体见面会,莫言、刘醒龙、张炜和刘震云四位最新出炉的茅盾文学奖得主26日现身此间国新办发布厅。
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5部作品获奖。毕飞宇今因出差在外未到场。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莫言表示,逐渐边缘化的文学,因为评奖而被瞩目,这是一种提升。他认为大评委、实名制本身很好,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做到了公开透明,但是公正确实很难说。“我们五个得了奖的人说公正没问题,但没有得奖的未必同意。文学这个东西见仁见智,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要做到人人满意、读者满意、作者满意,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相对公正。 ”
在写作方面,莫言认为“创新是长篇写作的重要目标”。他的此次获奖作品《蛙》仅20万字,以书信加话剧体的新形式进行创作,严格控制篇幅。
而另一获奖作者张炜的格局则与莫言截然相反,他的《你在高原》历时22年完成,总计450万字,据称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他坦言写完这部小说后“需要使自己慢慢把呼吸变得平稳”,还不无幽默地说“下部作品要写短点儿。”
张炜从30多岁开始就陆续有作品入围,直到55岁获奖。他认为在上万部作品中只评五部,很多好的作品和作家不能进入这个名单,“这是现实,遗憾在所难免”。他表示,这届和过去有很大不同,做到了透明、公开,在这个基础上就能做到公正;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形态下,这样一个评选机制非常难能可贵。
相比于张炜和莫言,刘醒云说他的写作“很笨拙”。在创作《天行者》时他几度落泪,“把身心都献给了民办教师”。
与其他几位作家不同,刘震云首次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就脱颖而出。他概括这次获奖的感受为:民主和自由。他坦率说“能获奖是因为评选方式的改变。我们都是这次民主的受益者。”关于“自由”,他解释“当倾听书里的人物要说什么的时候,我感受到自由。倾听是对书里人物的尊重、读者的尊重和自己的尊重,可以使情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刘震云如此阐释《一句顶一万句》的写作理念。
与此同时,几位作家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形势和思路,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颇多意见。张炜表示:“文学作品要放在时间里去检验,不是市场越大,文学作品就越好。积累起来的读者更可靠。”
刘震云则就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作出分析。他直言对西方汉学家的中文理解水平表示怀疑,认为在现行标准下即便评上了,也评的是翻译而不是原作。(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