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茅盾文学奖,离“透明”还有多远?

2011年08月28日 13:43 来源:时代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26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刘醒龙、莫言、刘震云四位作家举行了媒体见面会。作为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一直因为“曲高”而太过“和寡”。很多人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从评委到作品,都有脱离“群众”的嫌疑。而对于文学奖本身,在经历了多年的历练,也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来源单一,获奖作品模式单一,不够民主等现象都让茅盾文学奖变得神秘莫测,而作为中国文学的风向标,茅盾文学奖,离“透明”究竟还有多远?

  评委 圈内人主导的评奖

  每届获奖作品不超过5部,且4年评选一次,如此“珍贵”的茅盾文学奖一直备受关注。今年,为了评奖的公正公平,文学奖采取了扩大评委范围、实名制投票等措施,但是依旧有很多人质疑。据悉,今年的评委一部分由中国作协直接聘请,另一部分是各省作协推荐的,以前评奖的只有20多人,而今年,足足61位评委在香山八大处的一家宾馆里,经过了一段半封闭状态的评选工作。61名评委对全部178部入围作品进行5轮6次投票,而且每一轮实名制投票都及时通过网络对外公布。按理说,算是公平。但是首轮投票前10名参选作品作者中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就占了8位。而且此次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在年龄结构上年长者近七旬、年轻者也以四五十岁居多,从职位到年龄,很多人觉得,这奖项就是给圈里的中坚力量们准备的。而对于评委太过专业化的质疑,本次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王春林表示:“文学奖和其他的评审不一样,要求评委一定是了解和熟悉长篇小说这个领域的、对其有一定审美和艺术把握的人,而现在这样的人也几乎都是文学圈里的头头脑脑,这也是文学评奖的特殊性,我们已经在杜绝所谓的人情票了,但是茅盾文学奖就是专业的奖,必须有专业的人,短期内还无法做到全民评奖。”

  除了评委职位,“3个月读不完176部作品”的质疑也此起彼伏,而对此王春林表示:“有些入围作品一些评委之前就读过,阅读本身就是强度挺大的体力消耗,如果作品自身没有吸引力那读者也读不下去,它也就自然落选。”

  作品 题材单一远离时尚

  今年获奖的五部作品分别为: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纵观茅盾文学奖所有的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今年20部提名作品中,一半都是写农村题材的,首次被获准资格入围的网络小说,最后也是全军覆没。而对于这样的现象,王春林也一脸无奈:“都说获奖作品不够时尚,也不畅销,但是现在商业化对年轻作家的影响很大,一些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太过于市场化、媚俗化,离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相差甚远。”王春林说,茅盾文学奖要坚持严肃文学的道路,还要遴选新一代的优秀作家、作品,在现在的情势下格外艰难。因为茅盾文学奖的特性,就注定他将会远离市场,“一些深度文学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声音,而茅盾文学奖是专业的文学奖,注定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声音。”王春林说,虽然远离畅销和潮流,但是获奖的作品一定要代表时代的声音,这是必然的。

  互动 远离群众的文学奖

  据一项调查显示,73%的人认为茅盾文学评奖做不到基本共识,只能反映一部分人的观念和价值标准,仍有9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熟悉的文学奖就是“茅盾文学奖”,虽然存在评委看不全,群众全不看的弊端,但是茅盾文学奖还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是群众一直只是看客。虽然大家依旧关注,但是恐怕极少有人能说出以往“茅奖”的获奖作家及其作品,而今年的获奖作品看过的人又有几个?

  据说本届文学奖揭晓后,获奖图书在各地卖断了货,很多读者表示,平时也不知道看什么书,这获了奖的书肯定是好书。可见读者们也十分渴求读好书,而茅盾文学奖恰恰忽略了这些热爱读书的人们。当年的鲁迅文学奖在确定最终获奖结果之前,就广泛的吸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甚至将作品梗概挂到网上,充分征求网民意见。集思广益,再由评委会专家充分协商、投票确定。在这一方面,茅盾文学奖显然差了很多。评委多不代表“透明”,只有离群众再近一些,才是让茅盾文学奖生存下去的根本。

  本报记者 赵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罗攀】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