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兽兽苍井空等成商家宠儿 广告"丑角"当道谁受伤?

2011年09月06日 13:3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某些商家为吸引眼球,用负面人物做广告,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道德判断。

  最近,因炫富走红网络而受到公众强烈质疑的某女明星,正式签约成为某企业的形象代言人。这非孤立事件,事实上,近期像兽兽、苍井空等许多负面形象的人物正成为商家的宠儿。

  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固然重要,然而不考虑代言人形象是否正面,是不是有些不择手段?以负面人物做广告宣传,能代表怎样的企业形象?向公众传达的又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雯说:“从新闻传播本身来讲,非常事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非常事件中的人物自然也容易获得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是否有助于产品的推广,宣传效果是不是正面,是一个值得担忧的事情。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不管是对商家还是对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表示:“丑闻和商业互动,丑闻人物成为商业宠儿,无疑是对社会正气和光明面的一个打击。”

  追求出名不怕出丑

  负面新闻的主角,乃至负面人物屡屡成为商业广告的代言人,丑闻带来可见的经济利益,这也催生了更多以丑闻搏出位的人物。

  这些非常事件中的人物,一方面被社会和网友批评,另一方面却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是社会效应。对此,蔡雯教授认为,“这就是一个知名度带来的效果,人们关注的越多,就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从新闻传播本身来讲,非常事件或负面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传播的一个特征。商家正是利用了这点,追求眼球经济,追求知名度的最大化。”

  夏学銮说:“不管是商家还是个人,往往都以追求出名为动机,因为出名就能带来利益,就能名利双收。”

  有人将以制造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达到产品推广效应的行为称为负面营销,而利用负面人物达到宣传效果的行为或者也可以称作负面人物营销。

  吸引眼球带来恶名

  负面营销和负面宣传的效果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名有美名恶名,或许娱乐圈中美名与恶名的分野并不那么明显,但对商业乃至社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蔡雯说:“知名度高固然更能吸引眼球,但要考虑到这种广告的效果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依靠负面人物或负面事件中的人物做商业宣传,要想达到正面效应传播还是很难的。”

  尽管我们处于一个价值观紊乱、眼球经济风行的时代,然而不是每一次负面人物营销都能达到效果,知名度固然上升了,但带给企业的往往是恶名。显然,负面人物营销对于商家来说,并非是无往不利的法宝。

  夏学銮说:“可能对于一般的产品来说,用负面人物代言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对于一些涉及公共领域的产品,没有价值观的判断就不行了。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对商家本身来说也要注意,用负面人物代言,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美誉度,而美誉正是商业重要的竞争力。一个没有美誉的企业、一个靠负面人物宣传的产品,可能获得一时的知名度,短时间里有一定的效果,但绝不是长远打算。”

  以丑为美伤害社会

  企业用负面人物做代言,公众从最初的新鲜感,到现在越来越感到反感,眼球经济开始遭到冷遇。夏学銮说:“出名就有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个人的、商家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为了搏出位获得知名度,不惜牺牲人格品质、牺牲道德,罔顾价值判断,最终伤害的是社会风气,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样是负面的。所以,这种以负面人物达到宣传效果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它是对社会的光明面和社会正气的一种打压。商家不能以价值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原则,企业还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

  蔡雯也表示:“现实中许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对于整个社会的是非观、道德感无疑是一种伤害,这令人担忧。”在任何时代,正面的价值观都应该是社会的主流。

  管理部门出招干预

  虽然一直以来都批评很多,然而商家追逐负面事件主角,青睐丑闻人物的事情仍旧屡屡出现,究竟如何改变这种风潮?

  蔡雯说:“经营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新闻人物应该有一个判断,要有个人的认识,不要凡是新闻人物就选择做代言人,特别是一些非常事件,负面事件中的人物,带来的效果可能同样是负面的。另一方面,从传播来说,媒体也不要跟风炒作,更不要协同追捧。”

  夏学銮认为:“第一商家要自律,要有社会责任心。商家也同样是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一部分,要接受和尊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要有道德自律,不要罔顾是非、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知名度和社会公德对着干。其二管理部门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可能有人觉得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和市场不好,但实际上一些具体的管理部门,是有介入的空间和余地的,或警告或指导,对用负面人物做宣传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干预,对于改变这种风气,不无好处。”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