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
——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亮点聚焦
记者 周 倩 赵 亮
9月4日下午,为期5天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圆满闭幕。总计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中外出版单位展览展示2万种精品图书,举办近千场文化交流活动。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953项,比去年增长24.13%。伴随着中国出版业一起成长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成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促进中外出版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本届图博会亮点颇多。
数字出版——
孕育国际化合作新模式
今年的图博会上,出版市场的新生代力量——数字出版仍备受关注。记者在现场发现,数字出版不仅有1万平方米的展区处于整个图博会的黄金地段,著名数字出版企业,如同方知网、盛大文学以及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都悉数参展,同时还吸引了著名国际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商PublishingTechnology、按需印刷方案提供商StrategicBookGroup等欧美及台湾地区的数字出版机构。此外,产品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革,除了电纸书、电子阅读器,更新增加了儿童网络游戏、I-book阅读器,点读笔、按需印刷等数字出版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手机阅读、云计算技术成为今年数字出版的新亮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有更多的传统出版商将目光盯向数字出版。来自美国的出版商哈伯·柯林斯出版集团公关经理邓珺雯告诉记者:“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时代的阅读习惯,让读者更快速度的了解图书内容,成为促进传统纸质图书销售的重要渠道。”为此,他们在今年的图博会上与上海狂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展区。据了解,像这样的国际化合作模式,在本届图博会上并不仅是一家之举。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汉王科技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出版商与电子阅读器生产商都已经签订或者正在谋求新的合作计划。
数字出版的国际化合作给出版界带来了新鲜血液,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由于中外出版商的合作日渐增多,许多外国畅销书籍中国读者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同时像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图书等国内优秀作品也让外国读者过足眼瘾。
然而,国际合作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技术标准不统一、版权保护、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成为数字出版国际化的发展瓶颈。
儿童文学——
“走出去”与“引进来”
与往年相比,本届图博会儿童图书的参展吸引了更多观展人员的兴趣,在中国青少年儿童出版社展台前,前来洽谈业务的相关人员和普通读者络绎不绝。一位孩子由家长带着,在展区认真地挑选喜爱的图书。这位快要上小学三年的孩子告诉记者,她平时喜欢看书,而童话故事、漫画书是最爱看的。记者在现场发现,除了中国畅销儿童作品,国外儿童作品也琳琅满目。在韩国、日本展区,儿童类图书几乎占到他们所有参展作品的80以上。韩国与元传媒的参展商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们第五次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了,今年他们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文版的儿童图书《锹甲丛林摔跤手》系列童书,受到中国小朋友的欢迎。
文学无国界,儿童交流更是跨越地域、种族,在此之前,由接力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法国著名漫画书《巴巴爸爸的诞生》就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儿童,本次图博会上,“巴巴爸爸”的作者泰勒父子来到中国,并将“巴巴爸爸”儿童杂志再次授权给接力出版社。
此外,大量本土优秀的儿童品牌逐渐受到外国出版商的认可。如宝莲灯、蓝猫淘气三千问、哪吒传奇、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在本次图博会上,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与丹麦艾阁萌集团合作,推出的中国少儿文学“走出去”项目中,共有四部中国儿童作品将被输出,分别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所著的《红豺》和“阳光姐姐”伍美珍所著的《小公主和矮爸爸》系列(3册)。它们将被翻译成英语、俄语、德语、波兰语、土耳其语、捷克语、瑞典语和保加利亚语共8种语言,并将于2012年上半年在英国、俄罗斯、德国、波兰等国家同期上市。
主宾国荷兰 — —
于天白水蓝间绽放的“郁金香”
郁金香、风车、木屐……这些元素将荷兰描写的宛若童话般的仙境。而作为本届图博会的主宾国,其极具地域特色与浪漫气息的艺术设计成为展馆最亮丽的装点。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为此,在展馆的设计上,设计师特意将展台设计成高于地面的开放式白色区域,以展现荷兰抽象的地形地貌。而上空悬挂的白色丝绸,在蓝色灯光的映衬下格外惹人注目,意在表现蓝天里漂浮的云朵。此外,设计师IraKoers的翻译潘向雪向记者介绍,将展台整体设计为白色,同时也是为了突出展出的书籍、画册等,紧紧围绕着“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这样一个主题。
在此次图博会上,主宾国的项目丰富且多元,其中囊括了文学、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及漫画。有超过30位荷兰的小说家、诗人、漫画家、设计师和音乐家参加了书展,并在图博会和北京的各个舞台上展示自己。与此同时,还在荷兰馆内举行了一些列精彩的展览,如文森特·梵高的书信展,以及荷兰最传奇的外交官高罗佩展等。
8月31日,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亨克·普洛佩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书展我们介绍了近1000余本图书,是从非常广阔的视角去反映荷兰文学,其中包括:小说、儿童文学、纪实类文学等。几年来,我们已经和很多优秀的出版社建立了联系,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希望通过本次展出能够增强两国出版商之间的沟通,从而介绍更多优秀的荷兰作品到中国来出版,让中国的读者能够读到荷兰的作品。以此来提升荷兰文学在中国的了解度和知名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荷两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
“坦诚的对话”——
中荷文学之间的美丽邂逅
此次受邀来到北京的所有荷兰作者都是近期有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家,如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卡德尔·阿卜杜拉的小说《天书·我父亲的笔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玛格丽特·德·默尔的小说《灭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包乐史的《苦涩的结合》等。在图博会上,中荷作家欢聚一堂,一起讨论作家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让沟通变得没有国界”,《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文学评论家徐则臣这样评价到。在此次图博会上徐则臣总共参与了两次与荷兰作家的对话活动,分别是玛格丽特·德·默尔和贝恩勒夫。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除了就文学作品进行交流外,还对一些文学问题做了更深层面的沟通,例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荷兰文学在欧洲文学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中国文学在国际交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等。此外,阿来与卡德尔·阿卜杜拉、徐坤与安娜·恩奎斯特、慕容雪村与阿迪里安·凡·迪斯等都展开了丰富而多元的对话活动。
9月3日,徐则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荷兰作家往往喜欢就事论事,谈及有关文学内部的问题,而中国作家则更愿意谈一些大而化之、喜闻乐见的问题。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间有限的场合下更适合谈一些有趣的、生动的、信息量大的内容,尤其是受到场地的限制和翻译转述的关系,有些深入的交谈内容往往会被漏掉,经常会发生理解错位的现象。”他认为,开展对话活动的目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