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回归祖国

2011年09月16日 11:40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忠魂归国记

  ■ 本报记者 李成生 贾云巍/文 

  这个秋天,抗日战争期间入缅作战为国捐躯的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回归阔别60余年的祖国。人们聚集在腾冲国殇墓园,隆重举行忠魂归葬及远征军纪念碑、纪念雕像、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揭幕仪式。祭奠英灵,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一

  “绝域远征,歼狂寇,克坚城,是薄代首功,攘夷奇绩;丰碑屹立,妥英灵,藏碧血,留千秋忠义,百祀馨香。”这副对联,是67年前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为长眠在腾冲国殇墓园内的阵亡将士所作,上联叙述中国远征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下联褒扬和缅怀阵亡将士,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如今,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仍然留在中国人民、腾冲人民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起,中国在滇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目前仍有数万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散落在缅甸。

  阔别祖国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腾冲人民的期盼。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这项公益活动——“忠魂归国”系列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寻取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迎回腾冲国殇墓园归葬。主办者通过“忠魂归国”系列活动的开展,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激励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回顾中国远征军的抗战壮举,纪念、缅怀中国远征军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中华富强贡献才智和力量。

  7月底至8月中旬,在民间爱国人士和部分华侨社团的鼎力支持下,密支那和西保、腊戌地区共寻取了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火化后安放在骨灰罐中保存,他们是上述地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代表。

  二

  这个秋天注定是腾越大地悲喜交加的日子。悲者是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亲人遗骸还留在异乡,喜者是已有首批亲人的遗骸忠魂回归祖国。

  畹町河呜咽,槟榔江如泣。9月13日上午11时,槟榔江畔的猴桥口岸很早就聚满了当地群众,因为,抗日战争期间入缅作战为国捐躯的10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于此时路过这里,回归阔别60余年的祖国。另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同时从畹町口岸回归,接受祖国人民、腾冲人民的庄严祭奠。当灵车缓缓驶过大桥时,数百名少先队员、当地群众及各界人士向忠魂致注目礼,许多当地的傈僳族老乡自发来到口岸等候,为的是目送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们一程。从猴桥口岸到腾冲县城60多公里的道路边,只要是有村庄的地方,都站立着神情肃穆的乡亲,他们中的不少人洒泪送别灵车,表达了对抗日阵亡将士的敬仰之情。

  下午1时,灵车在腾冲县城西南的国殇墓园附近停住。上万名各界群众已肃立道路两旁默哀,迎接这些久别祖国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按照当地习俗,腾冲乡贤在此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主持迎灵仪式,《安魂曲》奏起,身着黑色中山装的护灵者手捧骨灰罐,在手执黑伞的另一位护灵者护卫下,缓步进入国殇墓园忠烈祠。

  多名耄耋之年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从各地赶到腾冲迎接战友“回家”。曾参加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战役的老兵卢彩文说:“战友为国捐躯,牺牲安葬在异国他乡,总是令人遗憾的。今天忠魂归国,我们感到很欣慰。”

  来凤山含悲,大盈江呜咽,秋菊花洒泪。14日上午,按照腾冲当地习俗,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骨灰归葬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中。小号吹出低缓的《安魂曲》,一列身着黑衣的年轻人手捧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骨灰,走向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人们聚集在腾冲国殇墓园,隆重举行忠魂归葬、远征军纪念碑、纪念雕像及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揭幕仪式。在场的每个人特别是还健在的抗战老兵都感慨,能参与并见证这个不同寻常的仪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建筑是由我省画家、设计师杨恩田先生设计、诺仕达集团捐资并承建,由纪念广场、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构成,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纪念广场的中心是四面铸铜主体雕塑,正面以中国远征军“芒友会师”为背景创作,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前面是“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两侧是镌刻有“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高级殉国将领”等20个侧碑。纪念碑的落成,将让后人永远记住远征军将士们的丰功伟绩。

  国际雕塑大师袁熙坤创作的《中国远征军》,塑造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英勇浴血奋战,坚决把侵略者消灭和赶走的中国远征军战士的英勇形象。雕塑作品中的远征军战士,是20多岁的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目光坚定,充满了神圣不可凌辱的表情,硬朗的身躯以大自然树叶为伪装,头戴德式钢盔,手持美式步枪,脚穿自编草鞋,整座雕塑充满了必胜信念和抗战时代的气息。

  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23000幅照片精选出来的338幅作品,主要包括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强渡怒江将日军驱逐出滇西领土;中国驻印军与美国盟军反攻缅北;远征军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中国的后勤补给运输公路——滇缅公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由章东磐、戈叔亚、晏欢等二战研究学者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得的中国远征军赴缅、印对日作战纪实图片,经各方努力,终与云南观众首次见面。展览分为概述、肖像、战场三个区域,共6个展区。整个展览以肖像化、个人化、面孔化的表现方式,再现了当年远征军官兵及老百姓抗战的生动场景,并放大为高达6米的巨幅肖像,以示后人对远征军将士的敬仰之情。并以一位士兵作为展览的开始,表现对士兵的尊重。

  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大卫·史迪威先生在中缅印战场图片展揭幕仪式上说:“很高兴,很自豪,能够出席重温美中军队友好交往历史的重要活动。二战期间,美中两国为了共同利益开展了紧密的军事合作来打击侵略者。美中士兵并肩战斗,通过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等,为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赶出东南亚作出了贡献。史迪威将军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历史悠久,他一直高度赞扬中国士兵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

  三

  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成为各路媒体追逐的“明星”,这些见证过那场悲壮惨烈战争的老人,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他们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93岁高龄的闫庭春,贵州贵定人,他1942年参军,在66军新28师84团服役,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回忆起67年前的战斗,仍然激动不已。李文得,贵州遵义人,生于1927年,曾在第8军103师309团服役,在松山战役的最后关头,以卫生兵的身份,带着6颗手榴弹,参加敢死队,冲上了松山主峰。卢彩文,生于1926年,大理干训团毕业,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尉特工,多次深入沦陷的腾冲城收集情报,九死一生……这些老兵们从各地赶来腾冲,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战友的骨灰归国安葬,是他们最大的夙愿。

  在“忠魂归国”系列活动中,一群身着白色T恤衫的妇女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背上印着红色的“密支那华侨妇女联谊会”字样,在人群中忙来忙去,这次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的回归,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灵车进入猴桥口岸时,她们就坐在车上与家乡父老挥手致意。她们中很多人是远征军战士的后代,不遗余力地参加了寻取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的工作,并选出24人,护送骨灰回国。她们中有50岁的华侨妇女联谊会主席杨春香,54岁的副主席李正英,75岁的监事长杨梅。记者问:“还有很多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没有回国,你们还继续做这件事吗?”她们回答:“我们会尽一切力量做下去!”“谢谢你们了!”“不用谢,这是我们份内的事,我们也是中国人!”

  活动期间,台湾、云南两地佛教界高僧举办法事,祭奠英灵。

  14日晚,腾冲体育场人头攒动——中国远征军抗战追思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旨在纪念、缅怀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的晚会,分为4个部分:序幕;救亡·保家;浴血·想家;忠魂·归家。这是“忠魂归国”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项目,演职人员生动的表演,把观众拉回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此时已成为每个人的共同心声。

  魂兮归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