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戛戛独造“毛体”

2011年09月16日 14:27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毛泽东书法的创新与发展

  毛泽东的书法以坚实深厚的传统功力,超凡脱俗的强烈个性,创造了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体的美学形象,一派无往不胜的雄杰气概,彰显了令人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因此成为二十世纪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 (1999年 《中国书法》杂志举办了 “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他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不啻以独树一帜的艺术传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这使得他的书法特立卓绝,异古殊今,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也为当代书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和堪为师表的楷模。在中国书法史上,以戛戛独造的 “毛体”耸起一座巍峨的高峰,为中国书法美学研究提供了最具魅力的翰墨佐证。

  毛泽东书法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势结构的创新,二是书写形式的创新。

  一、体势结构的创新

  (一)崇高峻伟的体势特征。毛泽东的行楷书,以纵取势,横短竖长,捺短撇长,突出主笔,风姿卓特。或一竖贯穿,似中流砥柱,顶天立地。或一撇飞扬,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倾泻而下。因主笔 (或体势)是以纵为主,故决定了其行楷书修长的体势特征。横竖画的比例大都在1:2或1:3之间。

  以纵长立字之身姿体骨的结构造型,很容易使读者与巍峨的高山产生联想和想象。在艺术审美范畴中,这种崇高峻伟的汉字形体,在司空见惯了行楷书端庄平正的读者审美观照中,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此类行楷作品,多以题词、题字最为精采。如 “为人民服务”、 “模范工作者”、 “劳动英雄”、 “艰苦朴素”、 “北京日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代表作,都具有这种鲜明的审美特征。

  (二)欹侧险绝的体势特征。在字的结构安排上,毛泽东善于化险为夷。

  写横时画短,举重若轻,且由左下向右上作 (几近于45°的)大角度倾斜,恣意拉长竖或撇画,从而构成斜长的平行四边形。字的形体左低右高,由欹侧而顿生险绝之势。虽是大角度的倾斜造险,因其字的重心稳定,主线立根,故有斜而不倒,险而不危,威风凛凛,器宇轩昂,通体和谐的形体美。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推陈出新”、 “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观赏毛泽东行楷书,如巨斧斜劈山峰,飞瀑悬于陡壁,狂风摇撼修竹,大鹏展翅冲天,一派昂扬奋举之态。书家不囿于传统书法结字的 “平正”之规,笔下有唐代李邕 《云麾将军碑》的遗意,而险绝之形过之。有宋代黄庭坚纵横捭阖之风,而欹侧之势尤甚。他以不平衡求平衡的特异形体,打破书法通常的整齐、匀称等结构组合规律,别开生面地以险绝峻拔之美出奇制胜,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范畴,因此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他一生书法的基调和主导风格。

  (三)夸张变形的体势特征。毛泽东的草书,发乎情意,纵笔自由,随意改变运笔落墨节奏,以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断与连,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正与欹、疏与密等悬殊变化形成强烈反差,甚至把对比反差十分夸张地发挥到极致。这种创作手法显然是浪漫主义的。浪漫的草书作品又以自作诗词为集中,如 《七律·登庐山》中, “鹤”字宽阔而高大,独占2行6个字的位置,突兀显赫。落款 “月”字,与他行末端平齐,独占6个字位置,如此收束之笔,是毛泽东书法的特色之一。《采桑子·重阳》中,一行内多的有5个字,而最后一个硕大的 “霜”字笔意连绵,上下贯穿,独占二行,真是惊世骇俗之笔。 《七律·长征》中,“过后”二字, “后”字从 “过”字末笔向上回环又顺势左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复而末端又笔锋上提至顶部接右部曲折结构。此 “后”字大于小字三倍,顿生激越跌宕之势。

  无周期性出其不意地对比反差,使本来 “居动以治静”的草书,更加狂放多姿,迷离变化,然而通观全篇还是不齐之齐,无序之序,散而不乱,浑然和谐地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前无古人的夸张处理,笔墨更具有生命色彩与活力,使读者在惊奇、激动、震撼中得到超妙的审美愉悦。清人刘熙载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果说艺术作品是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那么以抒情达意为主旨的书法作品则会表现书家的功力、才情和学养。毛泽东崇高峻伟豪放超迈的书风,是他崇高而伟大人格力量的外化。是与他伟大的政治家的胸怀、哲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才能、学人的修养、诗人和艺术家的精神气质,都分不开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