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贺龙与“民兵三姐妹”:能不能带全村都练武呀

2011年09月20日 08:3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姐妹刻苦练兵

1964年10月11日在济南举行的山东民兵比武大会

大众日报当年给三姐妹的信函

  1964年10月,在山东民兵比武大会上,她们分别夺得了集体和个人一等奖,受到莅会的贺龙元帅、罗瑞卿大将的亲切接见,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的周兴亲自为她们授奖。她们就是被称为“民兵三姐妹”的李俊芳、李俊兰和李俊霞。

  不忘党恩,三姐妹刻苦练兵

  1958年下半年,随着“全民皆兵”口号的提出和全国“大办民兵师”的兴起,渤海湾畔无棣县的民兵大练兵活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64年左右达到高潮。柳堡公社李柳大队(现柳堡镇李柳村)民兵连,常年组织民兵结合生产劳动进行练兵,是当时全县乃至惠民地区远近闻名的民兵工作模范村。

  1964年5月,县人武部领导找到大队民兵连长李树恒,让他在村里推荐几个练兵能手,准备参加全省民兵大比武选拔赛。李树恒想到了思想进步的李风墀家。李风墀贫农出身,家境贫寒,解放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风墀有两个儿子、4个女儿,那时大女儿李俊贞在常家供销社上班,二女儿李俊芳是大队团支部书记,三女儿李俊兰上初中,小女儿李俊霞上完小。

  在李树恒带领下,县人武部部长来到李风墀家,对他们夫妇说:“让你几个闺女参加练兵、打靶,你们舍得吗?”李风墀夫妇一口答应下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一家子,咋不舍得!组织上叫干啥就干啥。”

  就这样,俊芳、俊兰、俊霞三姐妹被推荐到县上参加比武培训,一训就是80多天。

  “1964年夏天,雨水连连,训练场上半泥半水,整天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我们的裤子、褂子都磨烂了,胳膊肘也磨破了,结了厚厚的黑痂……”尽管过去将近50年了,但回想起当时集训的情况,三姐妹仍记忆犹新。

  参加县里集训的民兵有300多人,其中女民兵只有5个人。尽管训练艰苦,当时最小的李俊霞才只有15岁,但她们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坚持苦练精练,练准练好。训练间隙,姐妹仨相互交流体会,反复琢磨打靶要领,使射击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后来,经过考核,三姐妹又被推荐到军分区进行集训。

  遵元帅嘱咐,三姐妹带领全家练武

  经过县人武部、军分区5个多月的集训、选拔,三姐妹作为军分区的代表,参加了1964年10月11日在济南举行的山东民兵比武大会。这次比武大会进行了20多天,1300多名选手进行了20多个项目的比赛。

  “记得当时,我们先是进行表演赛,有气球射击和隐显靶。到正式比赛时,又加了环靶。我记得我们每人5发子弹,隐显靶是8秒隐7秒显,要瞅准靶显的时候,命中目标,有一定难度。”想起当年比武的细节,李俊霞仍然历历在目。

  三姐妹以优异成绩,分别荣获集体和个人一等奖,被誉为“神枪手”。大会期间,到会的贺龙元帅、罗瑞卿总参谋长、彭绍辉副总参谋长,还有济南军区、华东局领导和省党政军领导同志检阅了民兵比武,并接见了与会代表。贺龙元帅、省委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先后与三姐妹合影留念。

  “接见我们姐妹仨时,贺龙元帅问我们:‘你们是亲姐妹吗?’我们说‘是’。他得知最小的俊霞还是一名少先队员时,高兴地握住我们的手说:‘太好了,太好了!’并鼓励我们:‘回去能不能带领全家、全村都练武呀?’我们一个劲儿地点头‘行行行’。”回想起受元帅接见的时刻,李俊芳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比武结束后,全省各地通过举办展览、宣讲团、报告会等形式,宣传比武盛况、交流练兵经验。当时,李俊芳持枪立姿一米多高的全身巨照,曾经被青岛军事展览馆展出。

  后来,在山东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纪录片《贺龙业绩》中,再现了贺龙元帅接见“三姐妹”的资料镜头。

  “记得我刚调到县工商局工作,一天,武装部的一名干事通知我去影院看电影,演的是一个纪录片,叫《贺龙业绩》,我看到了我们三姐妹被元帅接见的镜头。当时还特意嘱咐电影院的同志保留那段资料,后来在‘文革’中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1964年秋天,无棣县第一个全家民兵班——“李俊芳全家班”成立了。俊芳的父亲、一个哥哥、两个嫂子、一个小侄女都参加进来。当时她们的小侄女才刚刚9岁。

  为了带领全家练好本领,李风墀在自家院子里挂了两个模拟靶子,南墙房檐下还挂了一溜儿瞄准用的小瓶子。每天天不亮,他就像司号员一样把大家招呼起来,到院里练武。有时就同大队的民兵一起去场院里训练。李大爷上了年纪,眼睛花了,就戴上老花镜练瞄准。当时,他们训练用的是苏式步枪,很沉,没有臂力,射击就不准。

  “为了练臂力,平时推磨我们姐仨手里都要托着砖头。为了练瞄准,打猪草,我们就拿镰当‘枪’,做饭也忙里偷闲用烧火棍比画……那时简直像着了迷一样。”李俊兰回忆起练兵往事,颇有感慨。

  1964年冬到1965年上半年,“李俊芳全家班”为全县贫下中农代表会、四级干部会做过多次表演,获得与会代表和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1965年2月22日的《大众日报》上,详细记载了她们表演赛的过程:表演一开始,百米处升起了十五个气球,飘荡在空中。三个女儿手提步枪,敏捷地走上靶台,随着“预备——放”的口令,叭!叭!叭!……每人五枪,气球应声而破。此刻,另一边又立起了十八个钢板靶,全家九口一齐上阵,一阵激烈的枪声,靶子全被击倒,枪枪命中……

  国防情结,植根三姐妹心灵深处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俊芳家被扣上了“整天摆弄枪,想变天想造反”的罪名,家门口被贴上了大字报,全家挨批斗。参加比武时赠给的步枪、纪念册、奖状以及与贺龙元帅的合影等,统统被红卫兵没收烧毁。对于那段历史,她们直到现在也不愿回首。

  1971年,经过大队、公社的层层推荐,县上特批为三姐妹办理了转干手续。李俊芳在公社担任过副书记、妇联主任等职。李俊兰、李俊霞成了公社的中学教师,三姐妹抱着对党感恩报恩的想法,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彰。

  谈到她们的婚姻,三姐妹又打开了话匣子。

  “父母与分区、武装部干部打了一辈子交道,与穿军装的解放军有感情。他们还说当兵的身体好、思想好、人品好,共产党早替我们把好关了。当时。只要想给我们姐妹提亲,父母就一个标准:不当兵的不说。”

  三姐妹也秘密约定:非当兵的不嫁。先是李俊芳如愿以偿,与一部队干部喜结连理,李家有了第一个穿军装的女婿。李俊兰、李俊霞也纷纷把绣球抛给军人,先后在部队找到了如意郎君。一家仨女婿三个当兵的,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

  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也许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许是家庭的熏陶教育,潜移默化中,三姐妹的孩子们对部队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都先后参军入伍。

  生命中那段练兵习武的经历,让三姐妹刻骨铭心,一种深深的“国防情结”早已植根她们的心中。半个世纪以来,她们经常主动请缨,为参加训练的民兵、应急分队做示范表演,并结合自身经历开展国防和传统教育,被誉为民兵“编外指导员”。现在三姐妹是2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10多家党校的特聘教员。多年来,她们为学生、各级干部进行传统教育200余场(次)。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三姐妹都已成了老人。旧事重提,我们还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那份浓厚的“国防情结”,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前不久,退休之后开始写诗的李俊芳,刚刚完成了一首《强咱国防主义真》的诗歌:

  四十余载记犹新,往事重提倍感亲。

  岁月悠悠忆当年,永世不忘报党恩。

  欣逢盛世暖人心,祖国处处艳阳春。

  元帅褒奖仍励志,强咱国防主义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