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军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发难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徐和平
编者按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百年前武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竖起民主共和的旗帜,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报联合南方日报、新华日报、星岛日报等媒体,采取交流采访、共享稿件、同步刊发推进的方式,从今天起推出《百年辛亥百媒行·故地寻踪》专栏。集中播发一批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稿件,反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进行的艰辛探索和悲壮实践,进而揭示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必然性,更好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继承辛亥革命先贤们的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一声枪响划破寂寂长空,打响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
历史也永远铭记这个特殊的地理坐标——武昌,紫阳湖,清军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驻地。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10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军事驻地已成为湖北省总工会院落,当年的工程营住房已无存,“第一枪”枪响之地,竖起一座坚实的纪念碑。
放眼望去,碑身由磨石砌成,碑身正面刻“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碑顶三支汉阳造步枪雕塑相拱而立。碑身两侧为九角十八星旗。碑身背面的寥寥数百字阴刻碑文,记述了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惊天一幕:“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此地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革命党人,在反清廷的起义总指挥部机关遭破坏,革命机密暴露、反动军警在武汉三镇大捕杀革命的危急关头,由该营革命党人熊秉坤率领,毅然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他们在控制全营后,呼啸而出,一举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各路起义部队随即纷纷响应,经一夜激战攻克武昌全城,取得了辛亥武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建造此碑,以纪念工程八营革命党人首义发难之伟绩。”
此碑为武汉市人民政府1987年10月10日所立,碑文为最后一位去世辛亥老人喻育之所书。
纪念碑身后不远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廊亭,廊亭为1995年所建,正中立有大理石碑,碑上镌刻“辛亥武昌首义发难纪念亭”,碑文由历史学家冯天瑜撰写,书法家张少华书写。“时势造英雄,‘首义第一枪’是历史的选择。”9月20日,在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熊辉老人的寓所里,谈起辛亥武昌首义和父亲当年的英雄壮举,熊老如数家珍。他说,“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这一枪,不仅将封建皇帝赶下了历史舞台,也为东方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打开了历史闸门。”
已经85岁高龄的熊辉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如洪钟。他向记者披露了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父亲鲜为人知的一个故事:
1961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宴会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到父亲面前,高举酒杯说:“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打倒了我这个当年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为新人。为表达谢意,容我敬你一杯。”父亲谦逊地回答:“承担不起。过去呢,我和你算是冤家、对头,叫冤家路窄;现在嘛,叫冤家路宽,咱俩殊途同归,都是社会主义的新人了。让我们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共同干杯!”
在熊辉老人的眼里,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见面,也是一个千年佳话。记者从他珍藏的历史资料里看到,一张老照片真实地记录着几位历史人物戏剧性的相会。1961年10月13日,在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室内,举行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会间“末代皇帝”溥仪与当年驱逐他出宫的鹿钟麟、“辛亥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并排而坐,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