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陆费逵出版《新中华教科书》 与张元济平分秋色

2011年09月27日 10:3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12年元旦伊始,中华书局在上海成立并宣告“非有适宜教科书,则革命最后胜利仍不可得”。不久,陆费逵“遵教育部通令”出版《新中华教科书》,这套封面为五色旗的书打着“教科书革命”旗号,鲜明地提出“孙中山是当今中国的第一伟人”,宛若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献礼。

  辛亥之后各地学堂改制,这套中华版新教材来得正是时候。它内容新颖适应形势,一下占领了原本属于商务印书馆的市场,让陆费逵和中华书局赚取了第一桶金。从此改变了中国文化市场的格局,让陆费逵与张元济能平分秋色,让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

  提携

  辛亥这年陆费逵刚刚25岁,此前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商务是晚清以来中国最大的文化机构,其掌门人张元济25岁即中进士,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康有为同日受到过光绪的接见。变法失败后的张元济绝意仕进,把所有的心血投入了出版事业,使得商务成为近代文化重镇。

  作为一家文化单位的领导者,张元济向来能广纳贤良,蔡元培、高梦旦、蒋梦麟、茅盾、胡愈之、叶圣陶、郑振铎等名流先后被延揽,可谓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陆费逵是在1908年秋天,被张元济当做人才引进。

  当时高梦旦代表商务去参加书业商会,与尚在文明书局当普通职员的陆费逵相见,几次谈话下来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经营书业编辑、印刷、发行相互联系,但往往发行人员不懂印刷,印刷人员不知发行,能编辑的又不知发行和印刷,陆费逵既能操笔编书,又对发行印刷有所研究,所以高梦旦把这样的人才向张元济举荐。

  张元济也果然慧眼识人,重金聘请才22岁的陆费逵。陆进入商务先任编译所国文部编辑,1909年年方23岁就升为出版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在人才济济的商务,这么年轻这么神速担当大任,可见张元济对其青眼有加。

  张元济的确没有看走眼。陆费逵出身名门,五世祖曾任《四库全书》的总校官。他本人也非等闲之辈,18岁出门远行,1903年到湖北便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组织日知会并成为骨干,会章便是他所写。翌年他与同学凑钱在武昌开了一家新学界书店,主要销售《警世钟》、《革命军》等革命书籍。

  1905年陆费逵参与日知会所创办的《楚报》,发表很多鼓吹革命言论。后报社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陆被迫逃往上海,在文明书局任职,不久被张元济纳入麾下。

  抵牾

  1911年初,废私垫、兴新学的呼声此起彼伏,各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作为老日知会会员的陆费逵,与革命党人一直有往来,他清晰地认识到革命潮流奔腾浩荡不可遏止。

  具有远见卓识的陆费逵预料到满清政府必会被推翻,原来那些印有“龙旗向日飘,皇上万万岁”的老课本必定要和这个王朝一样成为过去。他预感在这一改朝换代之际巨大的出版商机,找到商务当家的张元济,劝说要准备一套适用于革命之后的教科书。

  张元济虽远离庙堂之远,但是对大清还是充满着依恋之情。在1911年年初,他还向内阁大臣、庆亲王奕劻上了手折,希望能从教育入手力挽将倾的大厦。奕劻受摄政王之托让学部尚书唐景崧成立了“中央教育会”,任命张謇为会长、张元济为副会长。6月时,一场旨在“教育改革”的“中央教育会议”由张元济主持召开,在各派吵吵嚷嚷中达成12项决议,包括废止小学生读经讲经课。

  大清摇摇欲坠,张元济对革命却一直悲观,商务编辑蒋维乔回忆说:“彼本有保皇党臭味,提及革命,总是摇头。遂肯定的下断语,以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教科书不必改。”在张元济眼里,清室有着二百多年基业呢,革命党小打小闹难成大局,陆费逵这样“80后”的话无疑是稚嫩的,所以新教材之事如杞人忧天。

  这样的决定符合商务和张元济一贯作风,他向来是保守主义者,就连身份敏感者著作也一律不出版,甚至拒绝过孙中山的《孙文学说》。这让孙中山一直耿耿于怀,他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严厉批评张元济为“保皇党余孽”。

  对手

  遭到张元济泼冷水后,陆费逵认为自己明珠暗投。他认准目标不放弃,在辛亥革命来临前几个月开始邀集戴克敦、沈知方、陈协恭等几个商务同事,每晚在他家里商讨编书事宜。几个有革命思想的年轻人,挑灯夜战着手编写一套不同以往的新教材。

  武昌首义一声枪响,整个大清如摧枯拉朽般,一个新时代很快到来。早不甘心寄人篱下的陆费逵终于迎来机会,他辞职与同事自立门户开创新事业。1912年元旦,陆费逵起草发表《中华书局宣言书》刊于《申报》上,说明书局宗旨:“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他广而告之自己半载以来和同志编辑的教科书,小学已经初成,中学师范正在进行。

  新政府成立后果然立马把新教科书编写提上日程,被任命为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是老商务人,他刚从国外回来就去找张元济。拉走了商务的蒋为祥去商讨,于1月19日颁布了新课本大纲。

  然而,此时商务很显然慢了半拍,直到1912年五六月间教科书才编好。而此时中华版《新中华教科书》早就用作春季学生课本,由于内容适合当时政体大受欢迎。中华书局在陆费逵的主持之下,一跃仅次于张元济的商务之后。

  辛亥前全国小学生110万,辛亥后是230万,这个数字每年以百万递增。在这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上,张元济的《共和教科书》为了争夺,不惜血本对折跟陆费逵竞争。双方不仅在教科书上竞争,在工具书、古籍、杂志上也激烈角逐,你出《辞海》我则推《词源》;你印《四部丛刊》我就出《四部备要》;你有《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我则创办《中华教育界》、《大中华》等八大杂志。陆费逵与张元济在出版、印刷、发行、投资等各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两人还因为一本书不惜对簿公堂。

  其实张元济对陆费逵多少有提携之恩,而且这对文化对手是不折不扣的老乡,一个是海盐人一个是桐乡人,同属于浙江嘉兴地区,虽然商场如战场,但两位近代文化史上的巨擘,深深影响了近世社会的阅读风尚。

  本版撰文/周为筠

  张元济(1867-1959)

  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898年任职南洋公学管理译书院事务。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陆费逵(1886-1941)

  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原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汉中。1908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升任出版部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1912年1月,在上海创建了中华书局,首先发行中华小学及中学教科书。在中华书局任职三十年,除手编中华教科书、出版期刊外,还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等要籍。

  ■ 张元济与出版

  1904年,张元济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其后又编了高小、中学教科书。商务还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外国学术和文学名著。1915年,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此外,商务还编辑出版了十多种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杂志。

  ■ 陆费逵与教育

  陆费逵创刊并主持笔政的《教育杂志》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专业刊物。1909年,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