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熊月之谈清末新政与危机的纠结

2011年09月28日 17:05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熊月之

  清末新政内容相当广泛,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差异很大。就新政与危机的关系而言,是多重危机激发了新政,没有先前的危机就没有后来的新政。就新政具体内容而言,新政与危机存在三种对应关系:

  一是部分新政有利无弊,新政实施有利于危机的缓解,诸如裁汰撤并一些行政机构,司法改革,社会风俗改良。清政府将先前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对外关系。设立商部,班列外务部之后、其他各部之前,后来将工部并入,改称农工商部,这有利于协调、管理实业,适应近代企业的发展。裁撤河东河道总督,将其所管业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粤海关监督、淮安关监督,粤海关事务归两广总督管理,将云南、湖北与广东的总督与巡抚机构裁并,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简机构,有利于行政运作,也减少了冗员。

  二是部分新政利弊参半,新政实施的同时引发了新的危机,如编练新军、教育改革。对于清政府来说,编练新军是完全必要的,编练的方式也是恰当的。但是,在编练过程中,引出了两大问题。一是巨额军费的增加,到头来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烟酒税所得,或系增加田赋所得,这就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对政府的怨恨。二是担负新军编练之责的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在军队中培植亲信,灌输对其个人的忠诚,将新军变成他的亲军,变成其私人军队,尾大不掉。这引起慈禧太后的疑忌,导致慈禧与其后的载沣等人百计削弱、打击袁世凯,到头来加大了袁世凯对皇室的离心力,最终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完全正确。但是,第一,学生在学堂里学的是新知识,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别是那批留学生,经东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法治的空气熏陶,回过头来,就觉得清政府专制、腐败,左右不顺眼,以至于相当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难怪恽毓鼎在清廷覆灭后说:清末新政举中国二千年之旧制,列圣一百年之成法,痛与铲除,酿成土崩瓦解、众叛亲离之局面,罪魁祸首就是张之洞、张百熙,因为他们力主学生留学东洋。第二,办学堂需要经费,聘教员需要经费,学校管理需要经费,购买书籍需要经费。先前的私塾,在办学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尚可维持,换了学校,则不行。这就引起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三是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悬疑。主要是官制改革与预备立宪,取决于实施的时机与策略,实施得当则有利于缓解或化解危机,不当则刺激或加重危机。慈禧与载沣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至少有四个环节很不妥当,一是通过官制改革而收汉族重臣的权利,二是皇族内阁的产生,不适当地强化满族权力,引起汉族大臣离心力。三是对立宪派的处置失当。1909年至1910年,立宪派请愿活动持续升温,声势越来越大。这些请愿活动,涉及的人很多,得到相当多的督抚支持,具有相当广泛的民意基础,且没有什么过激行为。清廷对此并没有加以适当的引导,先是拒绝,后是敷衍,最后辅以武力镇压。这样既丧尽民心,也丧尽绅心,将立宪派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四是载沣对袁世凯的处置,优柔寡断,先惩后靠,全无章法。

  对于新政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新政的积极意义相当明显。清廷覆灭了,也不能说新政全部失败了,且不说经济建设、司法制度、社会习俗、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是预备立宪,没有走完全程,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假如不是发生革命,让新政继续下去,中国近代转型就会更加顺利。因为,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结果,是新政无法继续走下去的结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