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蜀道:“自残”与“申遗”

2011年10月17日 17:18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蜀道:“自残”与“申遗”

  作者:周凡恺

  关于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文章,我曾陆陆续续地写过一些。但本月初,有关蜀道文化线路将正式“申遗”的消息,还是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很大波澜,这其中既有喜也有忧。说喜呢,是因为蜀道像丝绸之路以及正在“申遗”的京杭大运河一样,自商周起,三千多年来,一直作为历代中原王朝也即政治中心通往西南的要径,不仅交通遗存丰富,还荟萃了人文、军事、民族、宗教等各种精神遗产,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这条比罗马大道还要悠久的古道,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国家工程”,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能够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应属众望所归;那么,既如此,又有何忧呢?大家都知道,关隘、桥梁、栈道、驿站是构成蜀道的必备物质要件,而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这条历经千载风霜的古道在近代便已渐遭废弃,许多残存的遗迹连建于哪一朝代,有何文化内涵都无从考究,特别是过度的开发,包括建设开发和旅游开发等,更使古道面目全非,在“申遗”的路上,想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证据体系,李白的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仿佛正应了我们现在的心境。

  前不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一场演讲中提到,文化自残向来是我们的一大问题,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中国人喜欢拆。我们今天还能有幸看到故宫,那是因为满族人骑着马带着帐篷打入明代的皇宫后,自己不会盖房子,就勉强住了,不然保不准故宫也会遭大难的。中国的许多古建筑都是这样被拆掉的,拆了之后盖猪圈,所谓的“废物利用”,在外国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却认为很正常,而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蜀道上的“褒斜道石门”,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古时的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最有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又以《石门颂》为珍。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上世纪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库时,除了将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外,大量的文化遗存都沉没水底,再想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和资料,几乎已没有可能。同样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有剑门关。几十年前修建川陕公路,老关楼被破坏,古道也埋于地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早已难觅踪影,现今虽然根据照片复制了关楼,可毕竟是个赝品,没啥历史和文化价值,几年前再建的新路,连古道等历史遗迹都不知给整到了哪里,即便最高明的考古学家带上最先进的仪器来勘察,也只能仰天长叹了!但我们也不是没办法,为了旅游,我们灭了一批批的真景观真古迹,而又造了一批批的假景观假古迹。说句实话,这些假景观假古迹,也只能唬一唬普通的游客到此一游。

  功利主义一直是文物保护的大敌,而所谓的“保护性破坏”,更无异于杀鸡取卵。蜀道“申遗”的困局,能否对我们会有所警醒?某些人在古建筑上画下“拆”这个大字时,手能否抖上几抖,放它一马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