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重要一环
——记1911年九江起义
何仁美 曾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23日,九江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竖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孙中山先生对此有高度评价:“武昌首义,九江率先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然而,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可谓惊心动魄,曲折艰辛。近日,记者来到九江,探访打响江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金鸡坡炮台。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为江西省北大门,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称。从九江岳师门社区往北一点就是金鸡坡炮台遗址。辛亥时期的金鸡坡炮台已难觅踪迹,眼前只有滚滚向东的长江水。
记者从《辛亥革命在江西》等资料中了解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必要时能迅速阻断东西南北之往来。当时,九江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的3个营和第55标的第二营,加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足有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他们的枪口和炮口不是对准外国侵华势力,而是指向国内的革命党人。
当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把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冀图以长江流域的江、浙、皖、赣、鄂、湘、川、陕8省为活动地盘时,九江开始被革命党人所重视。1909年,同盟会员林森由上海调往九江海关任职,与吴铁城等人设立“浔阳阅书报社”,宗旨即“极力倡导改革社会风气”,而更深一层的目的,就是宣传共和。林森利用这些活动,在读者群中吸收商人、教育界人士、缙绅、新军官长、洋行职员为社员,将革命势力发展到九江社会各领域,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同志、培养干部、宣传思想、酝酿起义的秘密机关。
林森还利用工作关系,与九江商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先在商界组织了一个军事训练班,将53标的军官请来当教官,专门负责军事训练。学员结业后,林森决定立即成立九江商团,以便适时策应长江流域的反清行动。“商团”的对外名义是护厂护产。有了这一合法的理由,林森就以“商团”的名义,成立了军队性质的武装,进行较为正规的军事训练。
其时,身在外地的江西新军管带李烈钧,也在53标中利用同学和同事的关系频频联络策反。10月10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九江,林森立即派人将武昌的报纸贴在“浔阳阅书报社”的门口,并将革命军起义、拒满复汉、建立民主国家等消息,用红笔框出。九江人正是通过这些报纸,才得知了武昌起义的详情。
10月23日夜间10时许,闻知湖南已响应武昌起义,九江岳师门外的金鸡坡炮台由陈廷训发炮三响,接着又响一排枪声,九江新军开始起义。九江城内的道署卫兵知是起义信号,便点火接应,大开城门。城内城外革命军个个荷枪实弹,臂上绕着印有“同心协力”字样的白布,攻向道署。九江道台保恒匆忙躲进租界逃命,继而逃往上海。午夜时分,革命军围住九江府署,九江知府璞良被擒。
九江起义胜利,革命军将九江道署改为军政分府,推53标标统马毓宝为都督,林森为民政部长。两天后,李烈钧赶到九江,被公举为总参谋长。李烈钧、林森、吴铁城等后来都成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军政人物。
江西省政协常委、李烈钧之孙李季仁告诉记者,九江起义对辛亥革命全局还有三大不太为世人所熟知的贡献:策反了清朝海军主力。武昌起义成功后,10月12日,清廷令荫昌、萨镇冰率楚有、海琛、海筹等舰协同陆军赴鄂镇压起义,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九江光复后,李烈钧指挥金鸡坡炮台封锁江面,使一些驶抵九江的清廷舰船被创而退,震动了全国,壮大了革命军的声威。清廷为镇压武昌起义,调集海军第二舰队,由海军总司令官吴应科、海军司令部长黄钟英亲自率领,威胁武昌。到了九江长江后,被金鸡坡炮台的大炮一阵狂轰,无奈之下,黄钟瑛命部下打旗语表示合作。与此同时,革命军派人到清海军作内部分化工作。这样,清廷第二舰队海军全部在九江起义参加革命。
帮助了安徽起义。九江起义后,安徽巡抚朱家宝见形势不妙,将巡抚部院改为都督府,伪称独立。安徽革命党人知朱有诈,但因革命力量有限,便派胡万泰到九江请援。李烈钧派两个营赴安庆援助安徽革命党人起义,逼走了朱家宝。
推动江西成为第4个脱离清廷的省份。九江起义后,江西革命党人的斗志受到极大的鼓舞。10月25日,《江西民报》刊登九江独立捷报,南昌顿时风云突变。10月28日,同盟会南昌支部新军工兵队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30日晚上起义。31日,南昌光复。11月1日,同盟会通电全国,宣告江西独立。受南昌新军起义胜利的鼓舞,江西境内各地也相继起义,辛亥革命在江西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