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0月26日电(刘家宇 陈治学)为期半月的“2011年度天津水下文物重点调查工作”收工在即。在大沽口散化锚地,民国时期沉船遗址的确认,成为天津首次水下考古的最大收获。
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领队崔勇26日告诉本网记者,10余名专业考古队员采用自携式水下呼吸器,按成对潜水的方式进行,先后完成物探扫测、定位参照、图形判读、潜水探摸、吹泥、采集标本、水下录像、照相和测量绘图等基础工作。
他说,经过科学分析,确认该沉船为一艘铁木质船,船形完整,长21.6米,宽5米,船体最高处高出海床1.1米,最低处低于海床0.9米。船上布满众多后期被挂的鱼网。船头船尾相向侧倾,中部为淤泥覆盖,经与文献历史资料和目前掌握沉船情况对比,认为该沉船点为民国时期沉船遗址。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表示,此次调查工作纠正了以往“天津海域水质不利于水下考古”的认知,从水下工作组织、协调、海洋水质条件、海流、水温变化、气象等各方面有了全面了解,为天津今后水下考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调查工作,由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