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芳
《再给中国二十年》昨日广州首发,珠三角企业家著书触及时代命题:“民工荒没必要叹息”
在你眼中,中国制造业老板是什么样子?只懂得赚钱、缺乏文化底蕴?但在东莞,却有这么一位老板,在做企业之余,热心研究国家大事。昨日下午,首位对佛山“小悦悦”伸出援手的东莞民营企业家徐国芳,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新书首发式。东莞、珠三角、中国的发展究竟有哪些机遇和新的挑战?民工荒背后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昨日新书首发式暨“中小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论坛上,外交部东盟中心官员等嘉宾莅临并致辞,对书中提及的“实业救中国”等理念深表认同和赞许。
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吴波
东莞“另类”企业家
亲身经历写就“现实启示录”
该书作者名叫徐国芳,是广东东莞某制造企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他曾经当过兵,从过政,后下海经商,专心做家具。徐国芳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下中国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比如,专家们呼吁,东莞要搞产业升级,徐则认为,这要看情况。“如果都去搞高科技,中国的8亿农民工怎么办?”又如,每年春节,媒体都会热炒民工荒,徐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他的工厂门口,每天都会排几百人,“进得来的,很高兴。进不来的,只能去别的厂,还抱怨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招进来”。
再如,达芬奇造假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边倒,徐却认为,这要辩证地看。“这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能制造出世界顶级产品;二是中国的有钱人依然崇洋媚外。”同样是做家具的他慨叹,中国不是缺品牌和产品,而是缺少支持,“中国企业连取个中国名字都不敢,痛哉!”
徐将自己比作“水里的一条鱼”,在东莞——这个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内——遨游,因而得以知悉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冷暖,面对一些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的说法,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于是提笔写了《再给中国二十年》。
徐认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崛起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欧美各国对中国的歧视依然存在,而中国内部,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房价、低福利、高通胀、低收入;中国教育发展很快,但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有几亿的农民工,却无法融入城市;中国有几亿农民,却依然贫困;中国有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腐败,却迟迟不能解决……
在他看来,面对当前困境,中国至少需要做到两点:一、乱不得;二、急不得;“前者的意思是说,我们还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后者的意思是说,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奏。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尽快改进。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在历史的大趋势到来之前,好好练习内功。”
书中,徐还就当前的欧债危机,中小企业困境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甚至预言,下一次危机,将很快到来,而且“极有可能从欧洲过来”。徐国芳之所以有这些独到观察,源于他平时的自我修炼和严格要求。与一般东莞制造业老板不同,徐酷爱看书,会弹琴,会画画,会搞美术设计(他的家具设计大多出自他之手),也喜欢写文章。徐平时还非常喜欢关注时事和新闻,常看《参考消息》。因为喜欢读书看报,又关注时事,徐有时会被下属认为有点理想主义,家国情怀很重。有一个小例子可以为证,年初起草书稿时,徐专门拿一节来谈中国高铁问题,警醒政府不要“一味追求快,不断制造虚荣的数字记录”。还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发生了“7·23”甬温线特大高铁追尾事故,他在微博中叹息:“恨书出得太慢,没来得及提醒当局。”
不久前,佛山发生“小悦悦事件”,18路人无人伸出援手。徐看到这个新闻后一夜难眠,第二天凌晨,他在自己的微博上悬赏50万元,追查肇事者线索。后肇事者自首,徐依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10万用于小悦悦的救治,10万元用于奖励拾荒老太陈贤妹,剩余的30万元则捐给广州见义勇为基金会。他谢绝了所有闻声约访的媒体。
借鉴“微笑曲线”
实现产业升级
广州日报:您觉得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方向在哪里?
徐国芳: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要以制造业为根基,要鼓励制造业的发展。但这并不代表什么样的制造业都应鼓励,制造业就不需要谈转型、谈升级了。事实上,不论是从全球格局还是中国格局来看,产业转型升级都是必由之路。东莞应抓住这个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对这个问题,我最认可的一个人是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他就提出过,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舍弃制造业,而是要提高附加值,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吴敬琏所说的“微笑曲线”是宏碁的创始人施正荣提出来的。这个曲线看起来像是人的笑脸,其中的一端,一是研发,二是原材料采购,三是设计;另外一端,也有三条: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售后服务。这两端是附加值最高的,而加工制造是附加值最低的。
东莞大部分工厂,现在从事的,基本仍是最低点——加工制造,我们还有大量提升的空间,往曲线的两端延伸。
对话徐国芳:
谁在“中国制造”中受益?
究竟谁才是“血汗工厂”
广州日报:中国制造横扫世界,究竟是谁在受益?
徐国芳: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美国记者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甚至家里的DVD、鞋、袜、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她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能生存下去吗?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制造凭借低廉的价格横扫全球,到底谁在受益?是中国人吗?是,好像又不是。我们的外汇收入,一大半来自中国制造,但我们的工人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是农村中修葺一新的房屋吗?是他们略略改善的生活吗?如果是,他们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工伤,他们因加班加点而拖垮的身体又该怎样计算?
然而,许多西方人一边享受着“中国制造”的好处,一边又在大骂中国不尊重人权,滥用廉价劳动力,所有的工厂都是“血汗工厂”!其实,真正的血汗工厂,是那些品牌商,他们是“血汗世界品牌”,赚取了高额利润,但都是建立在对中国代工厂、中国工人的剥削上。
如何看待“民工荒”?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民工荒?
徐国芳:我在东莞做企业做了近十年,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些厂招不到工人,这在任何年份都存在,从这个角度说,民工荒,其实年年都“慌”。近十年来,农民工的流向确实是在发生变化,“孔雀东南飞”的状况逐渐在改变,中西部经济在发展,一些人不再出门,这在客观上加剧了沿海劳动力的紧缺。但这并不代表就是“民工荒”,因为同样可以看到,在内地,在沿海,依然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
如果民工荒真的大范围出现,我认为是好事。劳动力出现短缺,说明工作很饱满,岗位很饱满,这总比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要强。另一方面,“民工荒”的出现,说明中国产业正在转移,说明目前对民工极端不利的恶劣环境有了改变的希望,说明前两代民工无法受到教育、贫穷代际传递的现象有可能得到扭转。尽管这个拐点究竟在何时出现尚有争议,但显而易见的共识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再也不是想象中的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如果这样的现象变成现实,那也没有什么扼腕叹息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