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的交流就是双行道
——访世界著名华裔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
深圳报业集团驻台记者 张雪松 文/图
虽然早就知道被称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曝光率最高、最耀眼的华裔歌唱家”田浩江,知道他是与帕瓦罗蒂、多明戈、布鲁松、雷米等世界大腕同台演出最多的华裔男低音,但对他的专访,却是瞬间决定的。坦白地说,他的歌声把记者,以及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震撼。
日前,在台北举行的世界“华人企业领袖远见高峰会”的晚宴,成了田浩江个人演唱会,他奔放而不失婉约的歌喉,让岁月沉淀、让情感绕梁。
爱中国:“教我如何不想她”
说起自己在美国一个公园里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为“九一八”纪念日聚会的华人们都轻声合唱,田浩江克制不住情绪,眼角湿润、声音哽咽。
生于北京的他,上世纪70年代末听着收音机学习欧美歌曲,当他把自己学的唱给英文老师听,人家说:调子很熟悉就是听不懂你唱的……于是他带着仅有的50元美元奔向异国求学。
今天的田浩江每年差不多有10个月时间奔波在北京和世界各大城市之间。他对记者说:“我原来认为学歌剧是‘单行道’的,一定要到西方去;我现在知道其实该是‘双行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世界文化在互动,我离开的时候中国歌剧发展还很有限,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几年,中国在文化方面越来越国际化,发展令全世界瞩目。”
田浩江屈指数起自己参演、在西方首演的中国现代歌剧——《秦始皇》、《接骨师之女》、《画魂》、《利玛窦》,还有让他每次演出都不知不觉落泪的《诗人李白》……前些时,他就想,自己作为华人在西方参与了上千场演出,现在也应该请西方歌唱家用中文来演唱,让中国元素与世界交流。于是他作为艺术总监,组织邀请到20位外国歌唱家,经过汉语训练,今年6月在北京组织了一台“国际汉语音乐会”。演出的热烈场面让田浩江激动异常,“我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目前,他正着手明年的第二届“国际汉语演唱”计划,准备再请几十名国际声乐家来北京学习中文及演唱中文经典歌曲,推动文化交融。
爱歌剧:“花非花” 的感情
“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的词《花非花》很是朦胧;田浩江唱的《花非花》歌曲充满柔情。他说,歌唱能打动人的就是情感和人性。
对于最关注的中国歌剧,如果说还有什么让田浩江感觉不足的,就是剧本——歌剧等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他说:“从最自然、最基本、最感人的角度展现人文,展现动人的人性光辉是很难的。我感觉国内许多作品偏重于大的历史背景,历史大于人。我更希望注重从人的角度感受历史和情感。”
田浩江理想中的歌剧,“是一种非常平等的,娓娓道来的感觉。不是居高临下的,甚至有对抗的情绪和观念。”他觉得有少量国内的艺术作品,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有一种“歧见”——喜欢讲述过去外来的压迫和隔膜。“历史当然是事实,但用什么样的心态和视角看世界,怎么与世界沟通非常重要。”
爱观众:“山楂树”的记忆和“阿里山”的友善
田浩江在内地演出时,有人问他感受到中国有什么样的变化?他刚好路过一个报亭,就指着说:“29年前我离开家时,能看到的报纸才两三种,而现在杂志几十种,报纸多得摆不下。这就是变化!”
中国的发展令他兴奋,他更高兴的是,中国歌剧观众的层次在提高,而且“黑头发多于灰白头发”,在欧美听歌剧的则是中老年观众居多。“说实话,歌剧属于小众文化,但小众可以影响大众,我喜欢用乐观的方式看待中国发展。”
不过,田浩江也看到国内有一些让他遗憾的现象。他说,“相对财富迅速积累,不少人文化修养积累不够,或者说比例失衡,甚至以奢侈炫富心理对待艺术。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文化发展会经历一定过程,盲目、矛盾的现象出现也很正常。可能需要两到三代人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观、价值观。”
对于台湾,田浩江评价说,这里人们心态比较平和。“相比之下,这里的高端观众的炫富心理淡一些,大众素养比较高。不过他们说三十年前也曾经历过那么一个发展阶段。”
爱夫人:“红豆曲”的深情和“凤阳花鼓”的快乐
在日前的演出中,夫人廖英华被观众力推上舞台为田浩江做钢琴伴奏,结果田浩江诙谐地唱起了《凤阳花鼓》:“人家的老婆如花又如玉,我家老婆一双大花脚……” 廖夫人伴奏罢,立刻走到夫君身边戏谑地抬脚摆起POSE。
廖夫人生在英国,长在香港,在美国读大学,父母出自西南联大,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记者问起他俩的姻缘,田浩江笑:“她喜欢做饭,我喜欢吃饭喽……其实,是她开朗的笑容吸引我。你知道,笑可以分为许多种,有真挚的笑、自然的笑,还有假笑、阴笑……还有人不会笑!而她的笑很真很自然、很一致。”
(注:本文小标题均源于田浩江日前在华人峰会现场演唱的歌曲,他说,这些歌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