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藏寨
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是一个百年藏寨,这里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自己的“春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个传统的藏寨拥有着怎样的文化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深秋的一个清晨,记者驱车前往那里探访。
从兰州出发,过合作,到卓尼沿着洮河逆流而上,大约走60公里,便到了尼巴村。
这是一个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生活、生产方式的藏族村庄。一排排寨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清澈的车巴河顺着山脚穿村而过,村里有325户人家,2500多人。在道路两旁的架子上,挂满了金秋沉甸甸的收获,一串串成熟的青稞,一串串熏制的牛羊肉,将整个山寨映衬得格外古朴、静谧和祥和。
为了不惊扰转经的老人,我们把车停在村头,步行进入村庄。见到藏族群众,我们试探着用汉语问好,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大多都能友好地用不太顺畅的汉语作答。
年近六旬的贡布东珠已经是家族的第五代人了。从小,他从爷爷的讲述中知道了尼巴藏寨的由来。尼巴藏寨最远的历史据说可追溯至两百年前,当地牧民由当时戍边将士定居演变而来,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村寨。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这个百年村寨最鲜明的变化是由于文化知识的普及,一部分人已经走出传统牧业生活,越来越多地从事起交通运输和商贸活动。
今年50岁的村民周毛吉,是村里经商比较早的人家之一。她家干净整齐的三层木楼,一楼便是小商店。由于经常往返于卓尼和临夏之间批发百货,周毛吉练就了一口熟练的汉语。在和记者交谈中,身穿传统藏族服饰的她,对外面许多新鲜的事物都说得头头是道。
告别了周毛吉,一家院子里飘出的悠扬动听的藏族民歌,使我们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这里住的是寨子里出名的歌手拉毛吉。好客的她,一边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一边给我们介绍着她自己新录制的音乐碟片和宣传画。
和拉毛吉一样,尼巴村的新一代,正以各种新颖的方式,紧跟着时尚,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价值……这里有很多年轻人走进大城市,“打文化工”。他们有的走进艺术院团,有的走进藏吧、文化广场,或一展歌喉,或带着城里的人跳起藏族舞。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村寨一直很重视文化教育,有着很好的文化传承,每年都能培养出10多名大学生。
近些年,对文化的学习,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也让这个百年村庄观念长新。
每年春节,学子回到家乡,经商者满载而归,能歌善舞的艺人,和亲人们欢聚一堂,搞起了自己村子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翩翩起舞,引吭高歌,把山寨的春节闹得热火朝天。
在“百年藏寨”采访时,远赴江苏打工回家看望妈妈的吾见卓玛,活泼善舞的小姑娘旦知卓玛,92岁依旧身板硬朗的刀杰东珠,孜孜不倦学习知识的才让多杰,还有把村民当亲人的包村干部康毛吉,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自信,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就这样,这里的藏胞,一方面以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一方面通过电视、手机、网络,融入时代的步伐。
临别时,凝望打碾青稞的藏族阿妈,还有牧场里挤奶的美丽姑娘,犹如一幅美丽而幽静的油画。居山临水,安乐祥和的尼巴藏寨,请接受我们深深的祝福吧!
本报记者 吕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