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影版是“糟蹋”丁丁?评:讲的只是光阴的故事

2011年11月14日 15:0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影版是“糟蹋”丁丁?评:讲的只是光阴的故事
丁丁带着白雪和阿道克船长的历险,既带来刺激,也饱含怀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丁丁:光阴的故事

  【作者】赵菲菲

  斯皮尔伯格和杰克逊就像两个曾在雨季里饿着肚子买书看的小男孩,他们穷尽毕生智慧才华,动用一切高新技术和复杂手段,只为复制埃尔热笔下简单的二维画面和那个充满怀旧色彩的过去——一个有着老爷车和老式转盘电话的梦幻般的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他们怎么能这样糟蹋丁丁?”铁杆丁丁迷尼古拉斯·勒扎德在英国《卫报》撰文说。“看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丁丁历险记》,我倍感震惊和恶心,竟然有几秒钟说不出话:因为我被迫长达两个小时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遭受愚蠢的暴力……两天后,我从愤怒转向悲怜:我拾起埃尔热那本《独角兽号的秘密》,把发抖抽泣的它抱在怀里,轻声说,一切都会好的。但我始终都知道,今后,一切都不会好了,一切都会改变,因为市场营销的力量,全球智障的力量。”

  勒扎德是典型的英国人——有怀旧的毛病。他怨恨的与其说是变成大片的《丁丁历险记》,不如说是产生大片《丁丁历险记》的时代。像很多人一样,勒扎德也是从童年开始爱上丁丁的,阅读的姿势通常是趴在地板上,书摆在眼前,两只脚翘着勾在一起。漫画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前者缓慢,安静,私密;故事情节紧张激烈,阅读速度却可以随心所欲。但是,童年的岁月悠然而逝,正如技术的浪潮汹涌袭来。3D+IMAX,表演捕捉+CG动画,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天时地利人和,丁丁想不脱胎换骨都难。

  从艺术到大片

  身为文学批评家的勒扎德有专业的眼光和高雅的品味。但是,像某些评论者说的,他也许还需要“开放的心胸”。电影是另一种艺术语言,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况且出自埃尔热钦定的导演、被制片人称作埃尔热“魂伴”的斯皮尔伯格和同为丁丁粉丝的《魔戒》巨导杰克逊。通过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精益求精的制作,《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要给观众最大最新的视听享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捧起一本漫画书,寻着那些小闪电看看谁说了些什么。在黑暗的剧场里坐两个小时、跟着丁丁和白雪在悬崖般的摩天大楼之间飞腾跳跃也许正是人们需要的。而且,因为电影,更多的人也会对书发生兴趣。

  仔细读过原著的人知道,《独角兽号的秘密》其实隐藏着家族的秘密。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他的祖母曾在一位女伯爵家中当女仆,1882年未婚先育生下一对双胞胎,也就是埃尔热的父亲和叔叔,之后才嫁给园丁菲利浦·雷米。很多人怀疑,双胞胎的真正父亲是经常造访女伯爵庄园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原著中,阿道克船长的经历似乎是埃尔热“身世”的隐喻。比如,《独角兽号的秘密》里讲到,阿道克的先祖从法王路易十四那里得到一座城堡——这其实是贵族给予私生子承认的标志。最后一本《丁丁和字母艺术》中,阿道克凝视着一个巨大的H自言自语:它什么意义也没有。有评论者认为,这暗示身份的虚无。

  但是,为了讲一个圆满温馨的故事,电影舍掉这些模糊棘手的部分,让人物说出“只有真正的阿道克才能明白”、“诚实地面对自己”、“倾听内心的真理”等心理自助指南中的语言。这也符合斯皮尔伯格的偏好。马丁·斯科塞斯曾说,斯皮尔伯格“就喜欢让一家人和和乐乐聚在壁炉边谈着钢琴唱起歌,他真心信这套”!于是,用勒扎德的话说,“一部微妙、复杂、优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了现代大片”,“给白痴看的丁丁”。

  谁的丁丁

  丁丁到底是给谁看的?小说家汤姆·迈卡锡在《丁丁和文学的秘密》中把《丁丁历险记》与埃斯库罗斯、巴尔扎克、约瑟夫·康拉德和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相比,声称这些漫画书里包含着解开文学秘密的钥匙。不过,文学圈儿外的大多数人都把《丁丁历险记》看作儿童读物。1929年1月10日,《丁丁历险记》的第一部《丁丁在苏联》开始在面向小读者的连环画周刊《小二十世纪报》上发表。引进《丁丁历险记》中文版的也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历险记的故事情节似乎的确适合儿童:英雄,坏蛋,傻瓜,小丑,外加一条狗(白雪),惊险有趣,纯洁正派。主人公丁丁智勇双全,每次都能克服困难,化险为夷,查明真相,惩恶扬善。还有关键的一点,性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但这也是某些读者对丁丁不感冒的原因。比如,针对勒扎德那篇文章,有《卫报》读者跟帖说:一直都觉得丁丁有点乏味,带着他那条老鼠似的狗,整天到处去伸张正义,他真应该偷偷出去喝上两杯,泡泡妞儿,就像青春期的荷尔蒙要求的那样。

  皎皎者易污,完美的丁丁也免不了被恶搞。比如,1972年的《丁丁在瑞士》、1992年的《丁丁的性生活》和1999年《丁丁在泰国》就描绘了丁丁、阿道克和向日蔡教授等人的性冒险。除了色情恶搞以外还有政治恶搞。《丁丁在伊拉克》中,阿尔卡扎将军变成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有人以杰克·丹尼尔斯为笔名创造的《突破牢笼》把丁丁和他的叔叔(以阿道克船长为原型)刻画成支持社会主义的英国工人阶级,反对撒切尔保守党政府实施的资本主义政策。

  对于种种恶搞,丁丁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对埃尔热作品的冒犯,另一派则认为是在向埃尔热致敬。无论怎样,这都说明,丁丁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象征,一个符号,被人们注入各种意义。艺术本身就是自我表达,恶搞不过是走了捷径。埃尔热曾经说过,“丁丁的世界就是我,各种各样的我:当我希望成为英雄或者变得完美的时候,丁丁就是我;当我愚蠢的时候,杜邦兄弟就是我;当我想把自己外化的时候,阿道克就是我。”

  发现之旅

  《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的作者努马·萨杜尔说,真正的艺术家是个迷醉的人,试图在哈哈镜中搂抱自己的投影。丁丁就是埃尔热的哈哈镜。从苏联到刚果,从美洲到埃及,走南闯北,上天入海,永不停歇的奔波与其说是为探索世界,不如说是为发现自我。阿波罗号的宇航员艾伦·比恩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他说,登月乃至人类一切旅行的本质不在于去到何方,而在于你是怎样的人。

  萨杜尔说,埃尔热是“脱了群的童子军”。这有双重意思。一方面,他非常看重信守承诺,担起责任,帮助他人,热爱和保护自然;另一方面,他又是狂热的个人主义者,渴望自由,反抗政治、经济、武力等一切形式的压迫。然而,现实远远不像埃尔热笔下的线条那样层次分明,君主制,殖民主义,布尔什维克,纳粹……遇到助手法妮、离开相伴28年的妻子日尔曼娜——硬币的另一面是复杂的政治和情感纠葛。

  比如,《丁丁在西藏》就是埃尔热与妻子分手前后画的,描绘了忠诚、信念和友谊,有大块的白色。完成这部纯洁的作品后,埃尔热说,他接受了不纯洁的现实,接受了自己的“缺点”和“罪行”。

  1964年,埃尔热在《致丁丁的信》中写道:“有一段时间,年轻时代,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你这样的人。哎,这是一个幻想,很久以前就灰飞烟灭 ……如果有人是完美的,那就是你。我只是个普通人……”对埃尔热而言,丁丁长达50年的浪迹天涯是战斗,也是妥协:一个普通人在追求不普通的过程中认识并接受了自己和世界。

  雨季不再来

  《丁丁历险记》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作品,但也带着一丝伤感:它和我们之间隔着82年的时光。一代代读者纷纷老去了,而丁丁永远年轻。中国读者最初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黑白小人书认识丁丁的。Tintin.cn上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说,1984年那个多雨的夏天,两个小男孩在地摊上一眼看中《丁丁历险记》,于是把早餐费省下来凑够一毛钱,每天饿着肚子买一本来看。这位作者写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朋友重逢,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想起丁丁,另外一个肯定能在同一时间感觉到。20年的时光仿佛从来没有流逝过,雨季就立刻降落在我们身边,我们又冷又饿,站在小人书摊前,像是两条面对猎物疯狂摇着尾巴的狗。”

  对这位作者来说,丁丁是童年时代异常敏锐而强烈的感受,是秘密的喜悦,是渴望,是友谊,是历史,是他的一部分。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有相对应的不美好。成长就意味着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所以,他说:“一个男孩的梦想还没有熄灭前,他会爱上丁丁。一个男人的梦想熄灭成灰烬了,他会怀念丁丁。生活漫长而折磨人,一天一丁点,像是丁丁每落一脚鞋底沾的泥。”

  说到底,丁丁讲的只是一个光阴的故事,里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的残酷和美好。斯皮尔伯格和杰克逊就像那两个在雨季里饿着肚子买书看的小男孩。他们穷尽毕生智慧才华,动用一切高新技术和复杂手段,只为复制埃尔热笔下简单的二维画面和那个充满怀旧色彩的过去——一个有着老爷车和老式转盘电话的梦幻般的世界。他们一定非常非常怀念丁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