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原材料短缺影响欧洲油墨业 制造商寻找替代产品

2011年11月16日 15:4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郑良 编译

  欧洲的油墨制造商一直都希望已经困扰他们两年多的原材料危机能在近期有所缓解,但令人遗憾的是,自2008年以来,大范围的价格上涨和原材料短缺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油墨制造商所承受的成本压力至少还将持续几年。英国涂料联盟主席托尼·迈斯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与一年前相似,我们的会员希望化工行业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帮助其尽快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但原材料短缺和采购困难的问题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成本上升致油墨涨价频繁

  在欧洲印刷业尚未完全从经济危机中复原,又要面临来自互联网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油墨制造商的生存压力陡然增大。为了缓解压力,欧洲的一些油墨制造商,如富林特集团、太阳化工和盛威科等,只能选择对产品进行涨价。在今年早些时候,富林特集团宣布将包装油墨在欧洲的销售价格平均提高8%,有些产品的涨跌幅甚至达到了30%。

  欧洲一家原料供应商的负责人表示,原料成本的激增的确给油墨制造商带来困难。尽管油墨制造商以前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解决起来并没有现在这么困难。目前,油墨制造业的利润微薄,印刷市场的整体状况也比较低迷。

  此外,油墨制造业对原料供应商的吸引力也在降低,以前他们能凭借着大批量的采购来获取优惠,而现在他们的优势已经被其他行业压过。与油墨制造业争夺原材料的行业主要有涂料和胶黏剂制造业,同时也包括轮胎制造业、建筑业和石油勘探业等。

  基础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欧洲地区油墨成本的上涨主要是由基础化工产品涨价造成的,而后者的价格又是由原油价格决定的。2011年上半年,一些石化企业已经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20%左右。

  今年第一季度,欧洲的苯和丙烯价格飙升至两年前的5倍左右,甲苯价格比以前高出近3倍,而一些基础化工产品的价格甚至达到了与亚洲相当的水平。尽管最近基础化工产品出现了一些降价的信号,但它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居高不下的基础化工产品价格给中国的颜料制造业造成了冲击,进而影响了其销往欧洲的产品价格。此外,树脂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作为生产丙烯酸树脂的主要原料,丙烯酸的价格自2010年以来已经上涨了33%以上。

  除了化工原料以外,生产树脂和添加剂所需的天然原料也变得更加昂贵:欧洲的豆油价格近两年来已经增长了一倍以上;松香价格在今年前两个季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中国的松香价格在6个月的时间里翻了一番,虽然它们自今年春天以来已经下降了约40%,但仍比2009年年初的时候高出了一倍。

  目前,没有人知道松香的价格是会下降还是会继续增长,由于它的价格在年初增长过快,所以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同样涨价的还有高油和酚醛树脂松香,富林特公司认为松香的整体价格在最近一年半里增长了400%。

  油墨制造商寻找替代产品

  由于一些化工原料的短缺,很多油墨制造商开始寻找替代产品,以确保原料供应的长期稳定。欧洲一些与化工厂签订长期(通常为一年)供应合同的油墨制造商也同样遇到了问题——其采购合同的有效期已经从一年被缩短到了几个月。

  据了解,一些工厂在经济危机中的倒闭是造成此次原料危机的主要原因,一些常用化工原料的短缺至少还将持续到2012年。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宣布要增加产能,但要想全面缓解欧洲的原料短缺问题,至少需要2年~3年的时间。

  富林特集团在最新发布的《欧洲油墨原料前景展望》调查报告中指出,有关原材料成本会在2010年年底~2011年年初升至顶峰并将逐渐回落的假设是错误的。事实上,原材料成本在201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上涨仍然十分严重,尽管它的增速可能会有所减慢,但在未来18个月内仍将呈上升趋势。

  对于一些可以替代的原料,油墨制造商在选择时不但要考虑成本因素,而且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无法替代的材料,人们或多或少会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以钛白粉为例,它在欧洲的售价已经增长了近40%,并且还将继续上涨。

  比较可行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将二氧化钛与碳酸钙混合,或使用添加剂以减少二氧化钛在油墨中的用量,提高颜料的分散性。

  作为欧洲市场上重要的二氧化钛供应商,杜邦公司日前宣布将在墨西哥成立一个新的钛白粉厂。而欧洲最大的涂料制造商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也表示将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建厂的方式,确保二氧化钛的供应,并缓解自身的价格压力。

  在未来几年里,欧洲油墨制造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出新的油墨,以应对关键原材料的短缺和成本的上涨。

  (译自美国《油墨世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