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丁”说到“美术片”
“丁丁历险记”来了,之所以用的是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因为前来的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这部电影所带出来的一份童年回忆。对于熟悉丁丁故事的成年人来说,情节早就在二十年前初看连环画的时候就被剧透,如今被撩拨起来的其实是当年的那种感觉。
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怀旧也是一种商机。当《蓝精灵》、《变形金刚》甚至于日本的《忍者乱太郎》这些曾经伴随我们长大的动画片在十几年后搬上大银幕的时候,能够引起的是全球这一代人的共鸣——或许就是我所在的八零后这一代。其实这一代的成长和这些动画片、电视、银幕是有扯不断的联系的。正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从黑白到彩色电视机才逐渐步入寻常中国家庭,因此1980年上下的出生、如今的成年人开始拥有了真正意义上有动画片伴随的童年。
其实,童年的动画片并不仅仅是来自欧美或者日本的洋片——那些多半是在晚上6点或者6点半播放,其实记忆中的另一部分是留给中国美术片的——这是夹杂在央视上午电大课程10:15-10:30这一刻钟的休息,成为了那一代孩子印象中不可磨灭的欢乐时光。相比较晚上的节目,它们特色鲜明:木偶片有《神笔马良》、《阿凡提系列》等,剪影片和剪纸片有《猴子捞月》、《济公斗蟋蟀》等,而中国独有的水墨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等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作为80后的你应该记得那句意味深长的“等明天”、济公那潇洒的“走走走,游游游”、模仿过外国神甫怪音调“老头儿,鱼盆是我的”……这些记忆,是这一代人的独特珍藏,只是同时期引进的《变形金刚》等等都开始跳上大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美术片则偃旗息鼓了。
为什么要强调“美术片”这个概念?这就像老外为什么要在“Astronaut”这个单词之外为中国的航天员生造出一个“Taikonaut”一样,这说明了一种令人尊重的存在,一种区别于西方“卡通”和日本“动漫”之外的自我存在。然而可惜的是,就像我们的城市、建筑、艺术,甚至邮票等等都失去民族特色,中国的“美术片”已经没有了踪迹:十来年前的《宝莲灯》没有那种感觉,前两年再翻拍的《黑猫警长》也不是那种感觉,今年新上市的《魁拔》也不是……“美术片”追溯的其实是一种明显的中国风的东西,就像水墨丹青,就像那些富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构造,还有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幽默、夸张和生动,当年我们怎么被吸引,现在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一个机会去重温。这种重温,未必需要把2D改成3D,未必需要更新多么离奇的情节,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就像《丁丁历险记》一样,我们需要的只是触碰童年欢乐的一个切入口。
给美术片一个机会,给民族性的东西一个机会,其实也是给那么多同龄人一个机会,只要一首《渔童》插曲——“清水清水流流,金鱼金鱼游游”,所有观众都自然钻进时间隧道,去自寻那份欢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