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利于文物保护 □ 童树杰
新闻回放:日前,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11月19日《东南早报》)
圆明园到底要重建,还是不建,在社会热议已久,基本形成“重建派”和“废墟派”。“两派”都理由万千、慷慨陈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圆明园的屈辱史属于过去,圆明园文物应该得到更好地保护;其中某些圆明园设施、建筑要重建,某些历史文物要进行整合开发、合理保护和应用,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文物保护其实是广义的,保留“原汁原味”是一种保护;修建、重建、阻挡风剥雨蚀也是一种保护;两者的“高度融合”才是完美的保护。
如果只主张留下“废墟一片”,势必让许多文物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科考鉴赏价值不能集中、完美体现,既浪费参观人员时间,也不利于埋在地下的文物价值发挥;如果合理地整合、利用,圆明园的文物价值就能全方位展现,对教育国内外民众,缔造世界和平,意义不可估量。埋没圆明园文物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一种“抱着金饭碗去要饭”的愚昧,更不符合公众的精神需求。
而且,合理重建、开发、保护圆明园险境中的文物并不是破坏;反而是更负责任地保护。比如,一些经不起岁月沧桑、水土浸泡的文物,很可能在百余年、几百余年风剥雨蚀殆尽,把它们从露天、掩埋、浸泡中移到复建的建筑中,就能让文物千秋永存,价值倍增,不是更高层、更有效、更负责任地的保护么?“废墟派”只主张“原汁原味”,却没看到许多地上、地下经不起风剥雨蚀的文物岌岌可危;表面上看是“保护文物”,实际上裹挟着诸多“破坏文物”,是非常短视、不负责任的。
当然,“重建派”不能一味强调“重建”,要拿出具体的保护性规划、资料、证据、前景、展望等说服公众,让公众觉得这样做是有价值的。
重建圆明园不如多买些校车 □ 魏文彪
近些年来,有关是否重建圆明园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重建派”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圆明园遭到焚毁的历史创伤。其实,重建的圆明园即便“仿真度”再高也是“赝品”,而重建也不可能真正抚平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遭到列强焚毁给国人制造的历史创痛。正如不少反对重建圆明园人士所指出的,历史不容抹杀,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才能更为有力地警示国民勿忘国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昔日的豪华与荣光,而更在于其遭到列强焚毁对于国人所具有的警示意义。所以,正如不少人所指出的,重建圆明园无异于是“给长城贴瓷砖”,会削弱圆明园的历史价值与其遭到焚毁所带来的警示意义。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国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诸多领域的民生福祉尚待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形下,与其花费巨资去恢复重建圆明园,不如将有限的财力与资金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圆明园遭列强焚毁给国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屈辱的历史记忆,实际上更是发出了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深重警示。所以,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使国家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而要使我国各方面得到尽可能快的发展,早日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所以,当前在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上,应优先保障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所需经费,加大投入力度。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地方依然热衷于大兴土木,建设与建造各种奢华建筑,甚至花费巨资打造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与此同时,对于民生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长期欠账。比如,因为对教育事业缺乏必要的投入,而导致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给中小学生与幼儿生命健康造成损害。近日发生的甘肃正阳校车事故,就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部分地方对于教育事业投入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那些主张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以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大兴土木行为,人们忍不住要发出这样的呵斥:与其重建,不如多为孩子们买些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