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中回味历史
——短评纪录片《天下为公 孙中山1911》
晓书
“论 ”必从“据”出,不拔高,不贬低,不隐恶,不饰美,于细节幽微处,真诚的说理,文明的感人。
时光上溯百年或更远的历史,具有悠久文明与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正经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最复杂、最漫长的更迭演进,在创造了不可比拟光荣的同时也承受了难以言尽的苦难。在那个特殊时代爆发的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震动?孙中山又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出品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天下为公 孙中山1911》,音画影中,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现场。
纪录片《天下为公 孙中山1911》以孙中山不懈的追求理念为哲学基础,以当代政治经济文明为出发点,交汇于相对应的历史层面,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俯瞰辛亥年的这场革命,对其中触及根脉的变迁进行深入叙述。在对孙中山一生思想、人格的精细个体梳理上,注重古今中外大历史的勾连,强调中国在世界文明史、政治史和经济史中的发展历程和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解放历程。而该纪录片中,处处“拿证据来”、回到细节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面我就本片几处让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具体可感的细节,谈一点自己的观感。
本片于众多相关命题纪念辛亥的纪录片中,最为亮眼处,即是对孙中山海外历程的寻访。其寻访之细,展示之丰,是我所仅见。其海外拍摄素材之编用,贯穿全片。从孙中山就读之学校,所学之科目,化用之姓名,考试之成绩等诸多方面,事无巨细,全都予以多方一一考证、呈现,并常常以原件原档示人。这种难得的用作学问的态度于视像荧屏上,颇是不易,当为赞赏。这就使即便对孙中山有不同看法见解之人,也不得不正视与面对甚或信服于片中所示之“证据”。
该纪录片难得的,是能够在百忙叙事中,可以深入一步,对夏威夷当地民主政治运作的实际情况,也即孙中山甫一出国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做一介绍。此处看似“闲笔”,但在我看来,不可或缺,珍贵之至。孙中山早年在一个君主立宪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滑向以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民主共和之路呢?此处“闲笔”,可使观众拓宽视野,得以全面了解到孙中山后来选择暴力革命以求民主共和而最终达成天下为公理想的起点何在。
与此手法相同,孙中山伦敦蒙难一节,纪录片详细展现了营救种种过程。借助这个故事,观众可以管窥西方司法、媒体等如何发挥作用,了解当时西方民主制度实际运作情况。
孙中山当年就读的海外学校里,今日学子们用广东话一遍遍地念着:我是中国人,我是海外的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也爱本地的国家。一幅画面,胜千言万语。歧路花园,别有洞天。
“论”必从“据”出,不拔高,不贬低,不隐恶,不饰美,于细节幽微处,真诚的说理,文明的感人。在我看来,这正是《天下为公 孙中山1911》成功之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