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走出去”切忌急功近利 政府主导不意味干预

2011年11月22日 15: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的“广东日”活动。 郭长荣摄

  说到广东的文化品牌活动,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一直以来,广东的品牌活动一直处于“面目不清”的尴尬中:说起来文化活动挺多,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却很少。近期,广东的两大品牌活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和流行音乐金钟奖即将开锣,这两大在全国范围内认知度最高的文化品牌又将再一次检验“广东制造”的魅力。

  什么是具有中国气度、广东风格的文化品牌?广东的文化品牌应当如何吹响走向世界的号角?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2011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主任、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梁正祥和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广州市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处处长滕建新。

  要“走出去”还要有话语权

  南方日报:文化“走出去”的口号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在“走出去”之外,还存在如何影响国外主流文化的问题。作为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梁正祥:文化走出去仅靠几场境外演出是难以实现的,而是要在世界的语境下拥有话语权,融入国际市场的氛围中。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定位是致力成为推动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从一开始就放下身段、放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不需要盲目强调跻身全球几大纪录片节的行列,而是要强调融入世界纪录片的大环境中,成为好伙伴、好朋友、好邻居。在这个前提下,建构起中国基本的文化框架,而这种文化框架也就是通过和平友好、真诚相待的价值观,通过生活化、人文化、民族化的方式,既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又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南方日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国内甚至国际的“江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滕建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国际化的。从第一届国际纪录片研讨会开始,参与的外国人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都是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制作人。我们现在和世界最大的7个纪录片节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平台,比如新西兰电影节、加拿大HOTDOG电影节等。在那些纪录片节上,会有“中国日”活动,推介中国优秀纪录片,相对应地,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也会有“波兰日”等。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海洋》的导演雅克贝汉今年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活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国制片人和导演看中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个平台,有外国导演说,12月的活动就是参加广州纪录片节,之后就可以回去过圣诞了。

  南方日报:如何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国际性中体现广东特色?

  梁正祥: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目标是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这就意味着它必然是带着岭南特色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设立了“广东日”的专项活动,以开放的心态让广东、广州的文化形象走出去。

  政府主导不意味着干预

  南方日报:经过8年的品牌培育,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纪录片节展。如何把广东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内化成打造文化品牌的核心资源?

  滕建新:我们在办展的核心思路上有所调整,过去我们倾向于欧美纪录片界,因为欧美纪录片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是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亚洲,所以今年我们扩大了亚洲纪录片的参与,邀请了日本NHK、韩国KBS电视台的专家担任终审评委,同时中国台北的影展主席也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参与。

  一个节展能否成为值得期待的文化品牌,最重要的是跟世界接轨、跟核心人物接轨,比如说评委会主席就决定了一个电影节的整个口味和偏向,而策展人则拥有许多的人脉资源。在这方面,广东可以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

  南方日报:在8年的品牌打造过程中,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能为广东其他文化品牌提供哪些普适的经验?

  梁正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国际化和专业化,不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特征,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去年中国和CNN联合摄制的新广州塔的纪录片在全球36个国家落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就是因为摆脱简单宣传形态叙事,讲述了荷兰建筑师夫妇的故事。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虽然是政府主导,但政府并没有进行干预,而是按着尊重国际专业和市场的规律去做,使得它能够真实客观地向外国人展示中国形象。

  南方日报:政府投入是打造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方面,但仅仅是砸钱肯定是不行的。如何在政府投入中打造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滕建新: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减少政府投入、甚至不投入。政府应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届纪录片节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市场化的尝试,有很多文化传媒公司跟我们联系,希望能参加到纪录片大会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也邀请了一些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本届纪录片节。

  对市场的培育是必须功课

  南方日报:与国外优秀的纪录片节相比,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今后如何改进?

  滕建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国际化和专业化方面已经得到认可,但市场化程度上弱一些。以往纪录片节吸引的是国内外的独立制作人,意在提供给他们一个与国际交流的平台,体现的是个体的力量,但大的电视台、制作机构参与的并不多。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纪录片节的市场化和服务性功能,今年纪录片商店中将开设央视和大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的专区,比如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等将在其中展出和交易。我们希望这个平台在休会期间也可以通过网络,为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做推广。

  南方日报:纪录片是一种小众文化,如何进行市场群体的培育?

  梁正祥:纪录片节不应该是小圈子里的游戏。亚运会为广州这个城市赢得了很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州市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通过举办纪录片节,探索纪录片产业化,树立市场品牌,其中关键是培养市场的消费群体。入围本届纪录片节的48部中外优秀纪录片,如刚在意大利米兰获得体育与社会类大奖的亚运官方纪录电影《缘聚羊城》,将在高校、社区、院线、农村地区和创意园区等地进行公众展播,能够培养社会公众对优秀纪录片艺术的欣赏水平,吸引社会关注。这几年,让纪录片进校园是广州纪录片大会进行“草根培育”的一次尝试,纪录片是比较精英和小众的文化,因此在大学里进行展播有先天的优势,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纪录片的认识和热情,使他们也成为纪录片的生产和创作者。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培育,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和青年老师拍出的纪录片质量比之前显著提升。

  南方日报:今年在发动群众参与方面有何新举措?

  滕建新:今年纪录片会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农村免费播出。有人说农村人不会看纪录片,这是一种误解,在农村放映时我们会选择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纪录片放映。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黄欢

  策划:陈志

  ■人物

  梁正祥,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分管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见证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滕建新,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处处长,2011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具体落实纪录片节的运作,整体筹备各项活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