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代会代表:当代文学带着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胎记

2011年11月24日 09: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代会代表:当代文学带着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胎记
代表们在认真讨论。
王安忆在作代会上发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直击全国文代会作代会 代表把脉中国当代文学四大症状

  “三十年来,中国一直没有出现史诗巨作。”本届全国作代会期间,著名作家莫言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当代文学还没有把热火朝天的生活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跨越,“乡土文学”虽然仍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却开始逐渐向都市文学延伸;“现实主义”虽然仍是作家创作的主潮,却也被诟病滞后于现实;“史诗巨作”虽然备受时代期待,却已然不是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本届作代会上,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迄今出现的问题,国内多位一线作家与评论家向本报记者交出了“诊断报告”。

  症状一:

  现实主义滞后于现实真相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以来,“现实主义”仍然是创作的主潮,但随着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的定义也越来越开放。文艺评论家贺绍俊举例说,比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整体上虽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开始具有更多现代派的形式;又比如莫言最具革命性的作品《檀香刑》,在既兼顾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些融合都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好现象,这些作品也体现出很好的现代性;但很遗憾的是,其它大部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还是呈现出滞后性。”

  对此,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毫不忌讳地说,现实主义文学的问题不在于“滞后”,而在于“缺乏真实性”。“就连报告文学都是半真半假的。”李鸣生先拿自己所在的领域“开刀”,“当然,文学创作是高于生活的,它可以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但对于生活‘真相’的加工是作家良心底线所不允许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捍卫和传递真理。”

  李鸣生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作家的人格在退化,思想力十分苍白,“这大概是鲁迅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

  症状二:

  带着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胎记

  文艺理论研究专家吴元迈认为,相较上世纪初的文坛百家争鸣而言,当代世界文坛没有出现一个出头人物。中国也是如此。贺绍俊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大特点“组织性和目的性”所导致的。

  “我不反对领导部门推广文学创作,但精品力作不是抓出来的,它构不成文学真正繁荣的核心因素,而且一旦走到极端反而可能阻碍文学的发展。”贺绍俊说,这当中存在一种抗衡,组织性和目的性一方面会给作家带来资金并创造条件,但另一方面可能会伤害文学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这对于作家的智慧是一种考验。”

  症状三:

  盲目追求“黄钟大吕”

  文艺评论家白烨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还未能出现与之相匹配的作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于“巨作”的定义尚且不够明朗,当下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对它进行再阐释,“我个人认为,想要讲述历史与时代,题材肯定要相对宏大一些,个人叙事完不成这种使命。”

  对此,贺绍俊则认为,其实并非一定要反映改革三十年本身才算与时代同步,有的作品也许只书写一个人的命运起伏,但从中却看到他精神变化的深刻性。“一说到巨作,人人都联想到‘大部头’,遣词造句也是越大越好,但这种‘大’的传统观念未必适用于所有情况。”

  症状四:

  文学也有“城乡接合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多,这让中国作家曾经最擅长的乡土文学变得不再纯粹。然而这一改变也谈不上构建了纯粹的都市文学,反而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城乡接合部”状态。

  白烨认为,都市文学在中国暂时还构不成一个文学现象,因为真正的都市社会尚未形成。贺绍俊说,中国都市文学发展未能成型,首先跟都市文化积累不够有关。“由于乡土文化的传统,中国作家在书写都市的时候都是站在乡村的立场写的。并不是说我们要抛弃优秀的乡土文学传统于不顾,而是同时也要开始学会站在都市的立场来认识和批判都市。”

  对于这种文学的“城乡接合部”现象,胡平认为,都市文学最容易写得轻飘,因为里面最缺乏爱。“传统作家写农村题材,总带着对乡土的眷恋,里面虽然也有批判,但必定以爱作为背景。都市题材则不然,里面全是漂泊不知去向的人,充满了对城市的批判与冷嘲热讽,而缺乏与之相对的理想、激情与信仰。这样的写作,永远没有办法与乡土题材相提并论。″胡平认为,如果一定要发展都市文学,起码语言方面要显示出经过良好教育的城市人思想的睿智,而这也是我们阅读西方小说时觉得台词足够玩味儿的原因。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