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艺术授权是制造业点金术?谁来撬动千亿规模市场(2)

2011年11月24日 09: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艺术授权是制造业点金术?谁来撬动千亿规模市场(2)
齐白石作品用在加湿器上。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授权容易维权难

  今年6月,文化部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首度引入“艺术品授权”的字眼。报告显示,艺术授权不仅成为了国内文创产业中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引擎,还是百姓与经典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概念提出到迅速成为一个产业,不得不提及已连续举办六届的北京文博会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2009年11月,“艺术授权交易与设计展览会”首次亮相第四届北京文博会。与会专家提出:“文化”、“创意”等元素植入制造业商品中,将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2010年初,国内首个艺术授权专项基金——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国际艺术授权基金即宣告成立。

  “艺术授权市场大突破,源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张晓明认为,国家经济转型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促成了中国艺术授权市场的高速发展。李昭莹前后工作内容的增减颇能说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变化。“2006年Artkey进入大陆市场之初,为了让公众知晓付费的知识产权这一商业模式,我们多次进学校、到企业做宣讲。几年过后,现在不需要我们推介,不少企业,尤其是家居生活类行业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要求获得授权。”她介绍说,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让公司考虑在大陆更多城市布局。

  艺术授权不同于传统艺术市场的画廊和拍卖公司,后者经营的都是著作物所有权,而艺术授权牵涉的是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著作权法》将著作权分为两部分:著作人格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无法转让,不产生商业价值。而艺术授权正是通过转让著作财产权,让企业获得艺术品的复制、公开展示、改作、出租等权利。但由于并未明晰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期限等,现实执行中,常会造成对艺术作品版权的侵犯。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就曾签过一笔“糊涂账”:作品完成后,对方不仅要求取得使用权,还提出拥有作品在所有领域的开发权,而李象群坚持只能在有限范围使用,最后双方不欢而散。除了拿到对方支付的2万元铸造费外,10万元的成本费与设计费付之东流。他说自己特别赞同艺术授权这种商业模式,但强烈呼吁要有第三方公证确保公信力。

  “授权容易维权难。作品转让后难免会面临被复制、仿冒的风险。而签订艺术授权协议时如何商定收益,还需要价格评估、市场监管,以及行业规范的健全。”早年在媒体从业的宋庄画家赵孟君多年前就接触到这一概念,可疑虑市场环境的他一直未有出手。郭羿承认为,艺术授权并不必然导致盗版、仿冒的产生,不过艺术授权产品屡遭模仿、侵权确是事实,他们推出的一款绘制有吴作人《双熊猫》图的手机一度成为市场热门仿制对象。据了解,国内艺术授权市场除Artkey一家独大外,真正做艺术授权的企业并不多见。该情形与此不无关系。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表示,基于对授权服务平台巨大作用的认识,政府将加快《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使今后授权、版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易有法可依。“艺术授权的推广,也是对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实施规范化保护的过程。”张晓明说。

  创意跨界转换缺人才

  在8月份的新品发布会上,印有齐白石画作的“格顿”牌陶瓷家电正式亮相,在场经销商、代理商认为,产品的设计创新将为家电行业带来又一个巨大市场。两个月后,“格顿”陶瓷家电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左右,公司副总经理刘安民预计到明年8月会突破5000万元。“格顿”品牌制造商——深圳辉宇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参与艺术授权的家电制造商,不过实现过程并不轻松。据刘安民介绍,从今年2月底,历经6个月的不断修改打磨,才最终将齐白石两幅画作《圆满》与《喜气》成功复制到自家陶瓷家电上。“变形、颜色失真是两大难题。”原来,3月底企业拿出的第一份样品由于颜色失真导致齐白石作品风采全无,只得不断调试温度和调整画作的角度,6个月里出了5次样品才获成功。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曾告诫说:“中国缺的不是创意,而是创意商品。”言外之意,艺术和经济“联姻”,首要就是有人创意策划。将艺术品转换为商品比创意本身更重要,也更难实现。

  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早在两年前就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品商店,店里销售的大多是他拥有艺术授权的物件。在他看来,时至今日,制造工业已经具备高尖复制能力,经济实力增强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早已构建起来的销售渠道为艺术授权准备好了一切外部环境。“关键在于转换,也就是对创意的再创意。”孙永增会不定期邀请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到馆里切磋技艺,以期获得更多灵感。他认为,艺术家除了被动转让版权外,还应主动介入创意商品的设计环节,帮助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匠人赋予产品新的内涵,实现双赢。

  在刘安民看来,由于自身并无人才储备,不少企业即使有意向介入艺术授权领域,也只能借用“外脑”。据他介绍,公司新推出的陶瓷家电从设计到调整都得益于Artkey的鼎力相助。“制造工艺绝对有保障,简单装饰也不成问题,可要让艺术珍品在保留原有风韵的同时真正成为产品组成部分,还真就难住我们这些大老粗。”广州市玻璃先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仲明的一番话代表了不少制造企业的心声。据了解,一些企业往往只能一手忙找授权,一手从公司内部、艺术院校临时拼凑出一支设计团队。“他们单纯做设计估计还成,但实际上还要懂艺术鉴赏、制作工艺。”李昭莹曾多次带着Artkey的团队到一些企业“救急”。“但一家企业的力量毕竟过于单薄,难以保证规模发展。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有更多的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到艺术授权领域。”李昭莹介绍,艺术授权产业,需要艺术家、授权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不同角色携手,而国内目前这条产业链尚未形成,不少艺术家被迫兼任制造商和销售商,授权商则要兼顾授权与设计。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配套的中介组织。”在张晓明看来,国内缺少包括相关法律咨询、艺术设计在内的中间环节。他说,制造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尽管享有税收补贴,但并不具备大规模专业设计能力,而市场上专业设计主体有能力而不享有税收优惠。“要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新的社会分工主体,也就是让更多设计类市场主体参与到艺术授权领域中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