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磐安非遗:火上舞蹈似原始人篝火狂欢

2011年12月02日 14:24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炼火、吹灯、迎大旗、叠牌坊、赶茶场……群山环抱的磐安县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有县级非遗59项、市级20项、省级5项、国家级1项,记者日前在磐安采访,深切感受到——

  磐安非遗 华丽壮观

  在岁末,漫游地处浙江中部的磐安,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群山环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磐安炼火、磐安吹打、迎大旗、岭口亭阁花灯、叠牌坊、赶茶场……个个鲜活,人人有趣。

  在年关,去了林木葱郁的大山深处才发现,现如今,小小磐安县,已被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就有59项,其中市级20项、省级5项、国家级1项。中国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已列入县委县政府的十大工程之一。

  在冬日,听着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骆金平如数家珍的介绍,跟着磐安县文化馆馆长陈永岗行走在磐安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非遗的身影,处处可闻非遗的腔调。

  去火上舞蹈

  如果你来到磐安,千万别错过了去火上跳舞。

  你别小看磐安的深泽乡,虽然地域面积不大,在外名声却不小,极具地域神秘色彩的浙中民间艺术奇葩磐安炼火的发源地便是深泽。磐安炼火被专家称之为“火上舞蹈”、“浙江民俗活化石”。2005年,磐安炼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们说,“炼火”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对火的崇拜。场景与原始人狩猎归来围着大堆篝火庆祝狂欢的场景极为相似,参炼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炼火需木炭少则二三十筐,多则上百筐。先在场上画出圆圈,定好方位,把木炭堆成一个直径10至20米的圆形火堆。用干柴上千斤,点起熊熊大火,把木炭烧得通红。一场炼火前后要炼3趟,每炼一趟中间略作停顿。整个表演情绪由静到动,炼火时进入高潮。炼火表演者都是赤膊、光脚,只在腰间围一条树叶、兽皮形状的腰裙,降童手持钢叉使劲抖动领先,山人次之,村民壮汉随后,大家齐齐抖动钢叉,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堆,先由东往西踩过去,再从北到南奔腾,然后在圆形火炭场上奔跑,勇往直前,泰然自若,身体向上提气,动作剽悍粗犷,气势壮观。

  2010年,深泽乡组织了老中青“炼火”人员100多人,在保留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整合其他民间艺术项目,融入现代元素,进行了精心排练,使磐安炼火的艺术水准得到极大提升,并在中国(磐安)第四届中药材交易博览会暨“磐安炼火”晚会上取得圆满成功。

  陈永岗笑道,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水平提高,生活习俗改变,炼火活动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逐渐缩小。针对这种情况,磐安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的措施:进一步开展炼火项目的普查工作,深入细致地摸清历史沿革、分布区域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数据库,抽调人员编辑《炼火资料集成》;还建立炼火表演基地,在民间艺术展览馆中设立炼火专馆;还组织了炼火表演队伍,恢复所属分布区域的炼火表演活动;建立炼火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进行综合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炼火专项保护五年规划,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炼火项目保护工作小组。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磐安旅游产业的兴起,古老的磐安炼火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探索路子。以深泽乡为中心,磐安先后组建了10多支炼火队伍,参与炼火表演和服务的人员约有三四百人。在春节、五一、国庆等旅游旺季,以每场一二万元的出场费到磐安的旅游景区、农家乐聚集村以及永康等邻近县市进行表演,磐安炼火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迎龙虎大旗

  如果你来到磐安,千万记得去乡野走走,那里众多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如“高照马”、“叠牌坊”、“迎大旗”和“高姥山七夕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参与其中,其乐融融。磐安吹打包括“四吹”、“先锋”、“铜锣调”等3个项目。“四吹”流行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属丝竹锣鼓乐,因由“锦缠道”、“风入松”、“桂枝香”、“望乡台”4首曲牌组合而得名;“先锋”起源于宋代胡公大帝的祭祀,每年庙会,深泽是方岩庙会的“灵山案”,祭拜的行进队伍前要有8支或16支“先锋”吹奏开道,这种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已发展到36人的队伍,36支“先锋”齐吹,声势浩大;“铜锣调”全县都有分布,主要流传在深泽乡、墨林乡一带,主要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时吹奏,婚庆时也有演奏。

  真是不看不知道,原来“高照马”是颇有特色的道具舞,凡是闹元宵等重大节庆活动或庙会活动都要参加助兴表演。一般在正月初七、初八开始,到邻村或受邀请的村中去踩街演出,意在庆贺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直演到正月底。

  “叠牌坊”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戚继光招募义乌、东阳、磐安等地将士抗倭,曾在磐安玉山地区训练士兵,并建寨防守,尖山至今尚留存有夹溪寨等多处抗倭遗址。后来,一些抗倭士兵回到家乡,把军队中的阵式、格斗、攀登等一整套军事作战技术结合起来,给这一民间艺术锦上添花。

  过去,磐安县九和乡每逢旱情出现,村中推选一人到茶场庙真君大帝前求雨许愿。如云雨大通,定迎几把大凉伞报谢。回村后,请民间艺人精心制作。所谓大凉伞,并非遮阳挡雨的凉伞,而是用木条制作成6个长方形的框,再合制成六棱桶状,高1米,围长4.2米。上端再加约0.7米高的亭阁,各棱面用不同颜色的纸裱糊,每棱面框边贴上凿出的“马字”图案花纹,框中画或塑出立体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上下饰以流苏,下方中间一直杠,直杆中栽一横杠。上面的亭阁柱子油漆贴金,翘角挂各色彩球。整把凉伞富有特色,引人注目。

  大凉伞是土生土长的优秀民间造型艺术,以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绘、刻工艺见长,集书法、绘画、篆刻、凿纸、塑像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其中。

  还有,磐安的大旗之大,独一无二,丈量岭干村大旗,旗杆高36米,旗面面积约600平方米,差不多可覆盖一亩土地。“迎大旗”不但旗大惊人,且旗面上都是彩色图案,旗头新颖别致并饰有流苏飘带,极像彩凤点头,华丽壮观,让人叹为观止,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大旗迎竖的场景惊心动魄,每面旗需80至100个壮汉各守其责,齐心协力,方能竖起,整个过程,锣鼓紧催,人声鼎沸,数十面大旗竖好后迎风招展,猎猎飘舞,场景宏大壮观。

  赶春秋茶场

  如果你赶在新春来到磐安,千万别忘了去赶茶场。

  头一次听陈永岗说赶茶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追问了好几遍才搞清楚这3个字的正确发音。陈永岗笑着解释:“赶茶场是磐安土话的译音,说通俗一些就是庙会。”

  赶茶场又称“茶场庙会”,流传在磐安县玉山一带。晋代,许逊在玉山修炼时,为当地茶叶生产与销售作出贡献。当地民众为其建庙,尊祭为茶神。宋代重建茶场和茶场庙,形成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会市活动———春社和秋社。明清以后,逐渐演变为“赶茶场”庙会。春秋二会,在举办茶叶贸易集市的同时,有盛大祭祀茶神仪礼,并孕育出迎大旗、亭阁花灯、三十六行、叠罗汉、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大花鼓等传统民间艺术。

  村民们说,赶茶场期间,本县邻近地区及东阳市、新昌县、永康市、义乌市等部分地区群众纷纷齐集到茶场庙,各地商人也来此设摊布点,当地茶农以茶待客,充满着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热闹非凡。

  在岭口村,每年在元宵期间迎亭阁花灯,气势壮观。

  走进岭口村,才看到最美的“亭阁”是一种别致的花灯,犹如一座单间的3层楼房,制作工艺十分精细,所用材料十分考究。它的底层选取较坚硬不变形的木板制成,其面积约360平方厘米,中间装上4根柱子,分别用6根横档把柱子连接固定成一间屋架。柱的四周都采用优质木料雕刻成花框,把花框镶入柱子中间,在花框上裱上优质白纸,村里的艺人再画上彩色的山水、花鸟、人物或书写上古诗名句等。“亭阁”四面都是正面,其底盘四周用雕刻过的各种图案作栏杆,非常精细美观。“亭阁”的第二层从其每个角向外延伸一根约26厘米长的木条,上面各安装一盏高约15厘米、直径22厘米的方灯。第三层的四角也同样有木条伸出,但它是安装30厘米直径、20厘米高的大红球灯。顶部与房屋瓦片一样形状,也装一个大红球灯,在球上方用二根竹棒固定的木条上系上彩花或小彩旗。“亭阁”上有方、圆灯九盏,可分别点上蜡烛,中间三层里面也可点上蜡烛,总共12支。

  茶香药香,五味色香——磐安是中国的药材之乡,药材众多,种药、制药文化相当悠久,生产加工工艺精到。省非遗项目《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对于磐五味,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都别具特色,风格独有。

  看完磐五味,再品“乌龟端茶”,那真是好享受。“乌龟端茶”属于一种戏曲舞蹈,从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演变而成,在深泽一带流传已有160多年。全舞音乐节奏强弱分明,每个跳步都落在强拍上,锣鼓点与动作配合紧密,音、舞风格诙谐、滑稽、富有跳跃性。现如今,“乌龟端茶”已在小学生一代中传承。与此同时,磐安非遗实物征集已全部展开,目前征集到实物五六百件。

  年末岁尾,不虚此行。看了、玩了、吃了,还补了一堂非遗大课——小小磐安,藏龙卧虎。

  本报记者 刘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