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巴金学术研讨会举行 陈漱渝:他不仅属于上海

2011年12月08日 16:13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巴金:一个时代的精神

  1

  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对公众开放,成为上海又一个文化地标。

  12月1日至2日,第十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88岁的画家、作家黄永玉称巴老为“巴先生”,这次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参加研讨会,并参观他曾多次踏足的巴金故居。他回忆起自己1947年第一次和黄裳、汪曾祺一起到“巴先生”家的情景,巴老并没有他原想的那样善于言辞,“我觉得他想的和该讲的话在书里大概都写完了,所以只坐在椅子里,脸孔开朗,他还是喜欢客人在场的融洽空气的。只是难插一句腔。”挂在巴金故居门厅口的一幅竖着头发的巴金肖像画,作者就是黄永玉,“我喜欢巴老这张古典的与众不同的面孔”,“要画出心中的巴老”。画上题一首诗《你是谁?》:“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三个问句,回答只有一句:“我是人!”

  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给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精神。研讨会上,与会者研究巴金的文学著作,追忆着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触摸着他高贵、永不妥协的灵魂。冰心女儿吴青等70多位巴老的朋友、学生、研究者参加了会议。

  作为巴金故居纪念馆的常务副馆长,评论家周立民负责巴金故居修缮的具体事务,在整理图书资料、还原巴金生前生活、工作场景的过程中,他一直感到,这位已经故去的作家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灵魂永存着。对于上海这个城市,他认为巴金具有着别样的意义:“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人文功能是一个城市的标识。雨果的巴黎、巴尔扎克的巴黎、左拉的巴黎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化的内涵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因而也具有了一种永恒性。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凝聚,没有了文化,那么城市就是一片荒原,而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大都市,它需要文化精神的凝聚力,没有了这种凝聚力,那它只能是过客的驿站。文化、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能够让人们去追寻真、善、美的信仰。而文人故居给你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在这里有历史,故人虽然远去,但你却可以追溯到故人的灵魂,你也会看到文学传达的精神,找到与自己内在相通的地方。名人故居的建立,不是要回到过去那个时代,而是要拥有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贯穿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巴金的意义正在于此。”

  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凝聚,作为城市文化缔造者之一的作家文人,这个城市为什么会吸引他们、成为他们最终的选择?巴金研究会副会长李存光教授谈到巴老为什么会选择上海,认为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巴金19岁离开成都,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上海,从法国回来后,他选择的要终身居住的地方也是上海。为什么巴金要选择上海?因为他认定在当时上海走在思想文化的最前面,上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作为一个四川人,上海的包容性有助于他开展自己的写作、翻译、出版、社交一系列活动,他离不开上海。”巴金选择了上海,他也成为了上海的文化标志之一。李存光认为,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都市,上海要保有这种对文人的吸引力,“一方面,上海要坚持自己思想文化领先的优势,上海是一个趋于前卫的城市,它的吸收能力很强,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上海要有包容的气度,为什么上海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文化的中心,这在于它的包容性,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化人都可以来到上海,而现在更需要如此。”他提到,巴金的人格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认为巴金“为文和为人一致”,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相信文学作品也能够传达真善美,能够鼓舞人、温暖人,这在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能够引导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精神”。

  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认为,巴金不仅仅属于上海,更属于整个中国,巴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传达是他给予读者最好的财富,“巴金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他作为鲁迅的文化战友,与其他的作家、文人一起丰富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共同建立起上海的文化精神。”他认为,刚修缮完工的巴金故居是上海的精神坐标,到故居参观是文化的洗礼、心灵的净化。

  巴金给予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教授在研讨会上念的一首诗昭示着巴金精神长存人们心间的原因:武康路原来并不喧哗,庭院深深,一座小楼房,那里有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他至死还坚持着要说真话……他相信生命要开花,点点滴滴都要与人民分享。要相信爱的福音弥漫乾坤,要相信正义的种子会发芽,要相信自我牺牲是人民的榜样……我愿意市民们进进出出,自由观光,让孩子感知一个大写的人,让普通人来瞻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