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从发的雕刻人生
记者 龚雪 实习生胡倩
人物名片:龙从发,武汉木雕船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其作品代表了湖北木雕船模工艺的崭新风貌,令我省木雕船模技艺名扬海外。作品风格清晰细腻、雄壮气派,集观赏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体,代表作有《龙凤舫》、《大柏木鼓船》、《端午龙舟》、《五牙战舰》等。
浩瀚辽阔的海域、蜿蜒绵长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哺育了亿万中国人,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船文化。
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船千姿百态,承载民族的卓越智慧与独特美感。
如何追寻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木雕船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从发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途径。
家族祖传的木雕船模技艺,至龙从发已是第四代。
8岁时给父亲打下手,拉锯下料,12岁正式学艺。60余载风雨历程,龙从发见证木雕船模的兴衰更替。
1936年,父亲龙云华创立了“龙鸿兴玩船厂”。龙氏船模,从此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品牌。
1939年,“龙鸿兴”制作的法国兵船“小钢箭号”和炮舰“柏年”、“都大”传至异域,湖北木雕船模享誉海外。
21岁时,龙从发随父亲从宜昌来到武汉,完成一项政治任务——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摆件。父子合作的《大柏木鼓船》和《端午龙舟》,至今仍珍藏在湖北厅。
随后,龙从发留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带徒授艺。
1984年,武汉与德国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武汉市长就是以他创作的《东海龙舟》作为礼品相赠。
1988年,龙从发倾心制作的复古战舰《五牙战舰》,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1994年,由于木料价格上涨过快,海外市场逐步萎缩,龙从发所在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被迫放弃传统木雕船模的生产,转而依靠完成国外小批量的现代游艇船模订单维持生存。苦苦支撑,2010年雕刻厂宣告倒闭。
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期间,他教授过不少徒弟,其中不乏天资聪颖的,但是改革开放过后纷纷奔走他乡,谋求他职,放弃了这门手艺。
时光轮回,只有龙家人依然坚守这门传统技艺。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思考。”龙从发介绍,在设计《郑和宝船》时,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当时的制船工艺、船舶设施、文化内涵。“郑和宝船,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制作,九桅十二帆。”
如果把龙从发的船模同比例放大,是可以下水的真家伙。他制作的船模并非形似,还追求神似,展示了原始的行船方式,如风帆、掌舵等。
制作一件木雕船模,设计、下料、出样、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组装、上漆……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数月,多则几年。
“祖上传下来的木雕船模,与国外拼接船模大相径庭。”龙从发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舟,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细琢。在雕刻技法上讲究“浅浮雕去皮不伤面,深浮雕功深显活不伤底”。还追求镂空精梭,梭花纹是一件精细活儿,眼不能花,手不能抖,“连呼吸的节奏都不能乱,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在继承家族木雕船模的基础上,龙从发还将雕刻工艺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中华巨龙》是龙从发的最新作品,也是迄今最大的作品。他将黄鹤楼、古琴台、行吟阁等湖北美景浓缩,错落有致分布在船身,取名“中华巨龙”寓意湖北中部崛起。
伴随文化强省的春风,龙从发的木雕船模也日渐复苏。目前,他与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拟将民间木雕船模深度推向市场。
谈起传承,74岁的龙从发心急如焚,急切盼望收徒授艺,“老祖宗传下的文化瑰宝,必须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