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校学美声,是一本多利的事情
口含香蕉喊“妈妈”学会美声混声
小学的孙青成绩不出色,但妈妈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又经高人指路:“学美声。”
“妈妈不懂呀。老师说,学了美声,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什么都能唱了。”孙青笑道,就好像要买50元的东西,有人告诉你,能用25元买50元的东西,是一本多利。于是,妈妈让孙青开始学美声。“当时觉得好枯燥,刚开始一窍不通,全班最差。”
孙青想起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我真正有了混声,是一个偶然。有一天要汇报演出了。我紧张得照镜子唱了一整天,到傍晚,妈妈回来了。我嘴里嚼着香蕉,想叫她,嘴里没有空间,需要更大的空间发声,于是那块肌肉就有知觉了,我觉得那就是我老师要的声音,用这个声音去唱歌,模糊地看到一丝曙光。”
在歌剧道路上的坚持,父母的支持对于孙青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妈妈告诉我,她不需要金钱,不需要更优越的生活,需要的是我的成就。我的事业不仅是我的事业,也是妈妈的事业。”
孙青觉得,爸爸妈妈用那么低微的收入把她培养到今天,不是为了把她培养成别人的附属品。
2009年,遭遇张洹
与《塞密蕾》国内演出,失之交臂
2009年,孙青获比利时皇家歌剧院LAMONNAI奖学金学习演出亨德尔歌剧《塞密蕾》。这部歌剧正好是中国观念艺术家张洹导演的“中国农村版”《塞密蕾》。
孙青说,“张洹非常聪明”,外国人看惯了原汁原味的亨德尔歌剧。张洹把希腊神话用中国农村一个女人的悲剧爱情来贯穿故事。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戏剧冲突,但不一样的时代人物跟地域风情。
在这部歌剧里,张洹把450年前明代祠堂的梁、柱搬上舞台,巴洛克合唱队隐身于青翠的竹林中,奥林匹斯山的最高统领宙斯最后的化身竟然是中国文化中的龙图腾。
“海报是黑白的,有粉色点彩,有裂纹。”孙青回忆到,原歌剧的音乐、语言都没有改变,只是用来讲述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女人寻求永不满足爱情。在剧中,有裸体模特吊威亚,也有很大胆的情爱场面。
学习收获特别大。见识到国外在做什么,而且学会了这部歌剧。”不过,可惜的是,因各种原因,孙青和张洹《塞密蕾》的国内版“SEMELE”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演出歌剧《孔子》,成全南子好色
国内评论界给艺术的尺度太小了
也是2009年,寻找工作的孙青幸运地考到北京歌剧舞剧院,出演歌剧《孔子》中的角色。
“北京歌剧舞剧院想通过这个剧目招演员,导演、作曲、院长都喜欢我,”于是,孙青被安排饰演两个角色,“都类似于红娘,人物很讨巧”。
孙青很喜欢歌剧《孔子》,她说《孔子》有非常好听的咏叹调,如《关关雎鸠》,一唱就能记住。“旋律是否上口,歌唱家唱起来是否难受,就能体现作曲家的水平。”
不过,歌剧《孔子》在北大首演后,没有很好地推广。一方面,制作方经济上有困难;另一方面,在孙青看来,或许与“子见南子”的构思有关。
“导演很有眼光,设置了‘子见南子’的情节。”孙青在剧中扮演成全南子好色的女人。
“我让南子跟孔子见面,让南子将好色的魔爪优雅的伸向孔子。这是导演杜撰出来的人物,激化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南子需要有人去推动她的情绪的。”说到这里,孙青笑得呵呵的。
但是,“子见南子”在当时可能太先锋了,“在北大演完后,好多人都评价‘太荒唐了’,”孙青表示,权威的评论人都说不行,给艺术的尺度太小了,觉得孔子是圣人,不能写得太有情有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