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舫
这些天,郑晓龙导演的古装戏《后宫甄嬛传》在全国地面频道陆续开播。不同于以往的古装戏,郑晓龙希望用这部作品讲述一个比现实更现实的“历史故事”,对现实世界的历史表达让郑晓龙再度成为风云人物。
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在郑晓龙的作品中是一脉相承的。郑晓龙不仅有着诗人一般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更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热血。人们戏言,在中国电视行业,“如果没有郑晓龙,葛优演不了‘李冬宝’,姜文当不成‘王启明’,冯小刚可能还在工厂画画,赵宝刚还在首钢当工人。”
毫无疑问,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影视剧创作中,郑晓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强烈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多部作品获“飞天奖”、“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其作品在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史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如: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春节贺岁片《万事如意》、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等。
郑晓龙是“故事大王”。当年,郑晓龙、李小明、王朔、郑凯龙,“北视”四大才子在蓟门饭店的一间包间里,侃出了《渴望》,也侃出了电视行业的一个新名词——策划。“郑晓龙能文能武,出身军人家庭,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如此形容他们在“北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时的“头儿”郑晓龙。由着他的“策划”,郑晓龙参与创作了包括《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年又一年》、《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撒把》等一系列经典影视剧,由他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刮痧》、《金婚》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郑晓龙不愧为中国电视剧的领军人物,他以其有力的双手,推进了中国电视剧历史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进程。”这是业界对他的一致评价。1991年,郑晓龙赴美创办华艺影视录像节目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区发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生产制作的电视剧,并独家代理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代理公司在北美地区的录像节目发行业务,这是中国在海外开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发行阵地,为中国的外宣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郑晓龙与中国28家省级电视台签约开办了中国首家国产电视剧精品剧场《长青藤剧场》,年播出量达300多集。
而这一次,郑晓龙则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古装戏“正本清源”。长达76集的《后宫甄嬛传》是一部古装情感大戏。在《后宫甄嬛传》中,郑晓龙将原作者凌空虚构的故事“落地”到清王朝雍正年间,生于官宦之家的甄嬛选秀入宫后发生的故事。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各自不得不为自家性命和家族命运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展示了后宫与前朝盘根错节、复杂多变的关联和矛盾中,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凭借自家的美貌和善良、聪明和才智最终成长为一个善于权谋的深宫妇人,直到登峰造极,成为一朝太后。
面对遍地开花的后宫戏、泛滥成灾的古装戏,郑晓龙坚持“古装戏不是‘鼓吹’戏”。“我要为我的作品印上‘品质保证’的标签。我不在乎网络上说什么,我更在乎知识界、文化界的评价。我就是要拍一部有人文关怀、有现实批判价值的宫斗剧,来反映封建社会的残酷。在《后宫甄嬛传》这部剧中我尝试拍出批判色彩,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警示。”
郑晓龙毫不讳言痛斥当下很多电视剧的情节设置如同小儿科,甚至达到了“弱智”的地步。后宫戏不是滥情戏,宫斗戏不是谍战戏。历史不是风花雪月也不是过家家。这部戏想告诉年轻观众,在中国古代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皇后、嫔妃和太监、宫女们的无奈与挣扎,让观众明白她们连爱情和生命都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让他们知道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封建王朝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重述历史必须真假分明、正伪分明,如果年轻观众将自己的情感、情怀、情谊毫无保留地投掷在虚幻的想象之中,从而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那就只会失望。”郑晓龙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