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剧照
本报记者 于 帆
12月,国内影市有多部影片集中上映,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选择同一天公映,可见众多电影已经看准今年的贺岁档期,年终岁尾的电影票房争夺战,硝烟弥漫,以至于有影评人戏称贺岁档已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高考”。而对于正在急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院线、影城和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宛如雨后春笋一般,等着有更多的影片填充。
10月18日,中国内地2011年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而截止到目前,2011年全年票房已经超过120亿元,现在正朝着130亿元大关迈进。而在内地票房突破100亿元之后,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写在微博上的一段话却耐人寻味:“这是一次艰难的突进,是近十年电影市场最艰难的一次攀爬。我们集中了40条院线2800家影城,向130高地发起一次次冲击。无数阵亡影片、数以百计付诸亏损的影城,以及上十万殚精竭虑、披肝沥胆的忠勇影人和投资者建设者,所有痛苦的付出都写在了100高地上。”在国内票房一路高歌的背后,暗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矛盾和坎坷?
问题一:银幕数量成规模化成长,单块银幕盈利却少了?影院平均观影人数少了?
记者从《中国电影报》了解到,截至12月6日,全国影院数量超过2630家,银幕总数突破8800块,其中2K银幕约7400块,3D银幕突破4700块。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透露,2011年,中国电影的日均增长银幕数高达8块,目前全国的银幕数已经接近9000块,离1万块银幕并不遥远。
一方面是国内银幕激增。有业界人士指出,2011年的中国电影票房之所以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影银幕的高速增长。而以我国已有人口总量计算,现阶段6亿城镇人口,平均40万人才能有一座影院,平均15万人拥有一块银幕,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据电影从业者小郭介绍,目前周票房能过万元的影院基本在1300家左右,周票房过10万元的约有560家,过20万元的有290家左右,依次统计下去发现,周票房过100万元的只有个位数。由此令人好奇的是,如此之多的影院,究竟有多少在盈利?
据业内人士分析,相比去年前三季度的票房总额75.8亿元,今年同期只增长了19.2亿元;单块银幕的平均票房不增反减,从163万元下滑到了108万元左右,直落55万元。小郭告诉记者,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在于消费市场的增长赶不上影院的扩张,“观影人次增长的那部分被新增影院消耗掉不说,还分流了老影院的部分,所以各家影城观影人次都降低了。”而且,他认为出现各影城观影人次下降的原因还有今年新开影城扎堆严重,城市影城布局不合理。
大盛国际传媒发行事业部副总经理汪先生认为,由于2011年新增了许多影院,因此观影的平均人次在下降。但就全年的总人次来看,今年应该是比去年有所增加的,只不过人次增加的速度低于新建影院的速度。这也可以看出,影院的运营者在吸引人次增加方面并未有明显改善。这一点,大地影院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凯军针对影院经营就表示,影院要发展,就要针对目标客户群体做好营销和服务,而现在应该做好市场的细分。
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大部分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市场已经饱和。刘凯军认为,关键是要考虑新增影院的布局。从区域来看,我国电影院线发展不平衡——东部快,中西部比较慢,尽管院线数量激增,但缺口仍比较大。“目前一线城市发展非常快,二线城市这两三年的发展也比较快。如果再进一步布局电影院线,重要的是在三线城市。”
问题二:大量热钱涌向上游,却有大部分投资逐渐离开院线?
在赵军的微博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不祥消息在业内传开,某商业地产集团在进军电影业N年之后由于资金链断裂在寻求出卖影城一途。还有一个人们已经看到的事实,不少强大的娱乐集团今年影片纷纷亏本,既由于票房失利,也由于成本太高。这些令人担忧的消息和年末产业利益格局形成、游戏规则重写,已构成产业新拐点的到来。”这段话不仅引来众多业内猜测,而且目前影院的经营状况也引发投资人注意。记者注意到,在国庆到11月底这段时间,因为国外进口大片的上映,导致大院线爆满,其他一些国产大片,也足以引起观众的期待,而那些小院线在上映大片的时候上座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淡季,小院线的上座率却十分堪忧。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小影院一旦运行不善,就可能面临关门倒闭的厄运。
博纳国际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巍告诉记者,由于院线的投资很高,一个多厅的影城没有几千万元是建不起来的,也运转不起来,而且后期还需要更多资金支持。但同时只要很多投资者盯着每年有100多亿元的票房,那就不断会有人投资电影院。
同时,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的美好时代,诱惑着更多投资者期待在电影制作领域分一杯羹。如即将上映的新片《金陵十三钗》,总投资达到6亿元,其中以2000万美元的片酬请来美国电影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这也创下了中国内地引进“洋演员”的新高纪录。
大制作、高成本的电影在中国已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今年1月,《三联生活周刊》就如此评价过中国电影:热钱来了。由于看中了一部电影高达160%的回报率,各路投资者都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膨胀。然而也正像业内人士所披露的那样,这些“热情高涨”的钱进来了,但多数又冷冰冰地消失了。目前中国每年拍摄500多部电影,最终只有100多部在院线上映,剩下的几百部多数无声无息。即使上映的电影中,也只有少量是赚钱的,多数基本上是没有赚钱就下片了。目前上映的影片中,按照业内“二八定律”来说,80%的电影只赚那20%的钱,剩下的20%的电影赚了80%的钱。
据中国社科院今年发布的《文化蓝皮书》分析,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内地电影票房有望冲破130亿元。目前各大院线和影城对即将到来的《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国产大片满怀希望。那些盲目的投资者仍会前赴后继地将希望押在高额的回报率上,然而那些看透国内电影行业根本的资深投资者已开始思考是否继续挑战投资电影带来的无法预测的风险。
问题三:电影产量逐年增加,观众却看不起电影,没有好电影可看?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生产故事片450余部,全年预计将生产600甚至700多部故事片。近几年,中国内地的电影产量已经从10年前不到百部到去年526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地。然而,高产量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口碑——很多观众表示,如今票价贵了,看场电影不容易,同时好电影少了,看一场自己想看的电影就更难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这10年创造的票房和高增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电影衰落以后的恢复性增长。”他认为这种态势是不可能延续的。“相对来讲,中国电影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如何推进我们的电影制作集约化,推进我们电影创作,尤其是出更多的精品,出更多具有艺术品质和审美品质的电影,可能是下一阶段电影发展,尤其是电影创作团队的一个任务。”对此,汪先生以今年电影作品实际情况来分析,“从上游来说,今年的影片质量也没有对增加影院人次起多大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上下游一起发力,这样才能水涨船高,电影产业的后续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彭立看来,如今反复提到的电影票房,无疑是衡量电影产业是否兴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并非就是电影产业是否繁荣的唯一指标。电影票房的增长或银幕数量的增多,只是证明了电影“传播力”的提高,而观众人数或人均观影次数等,则表明着电影“影响力”的高低状况。他表示,真正的“影响力”源自一种真正的“注意力”。比如,人均观影次数,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注意力”的表征。如果只是通过高票价或涨价来提高“电影票房”,这就是一种“虚火症”,或者所谓的“泡沫票房”。
对于票价过高的情况,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多次提出应考虑降票价。“如果不降票价的话,人均进电影院的次数就不会提高,人均观影的次数就不会升高,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彭立对此表示赞同,“假如现在中国电影的票价较低,比如在10元至20元之间,而今年的全国电影票房若能达到120亿元至130亿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然而,问题仍然出在目前的电影作品上。彭立表示,一个好的市场,一定是要有好的产品去充实的。就今年电影市场出现的“黑马”《失恋33天》,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令人反思的现象——应该支持小成本电影,应该认真研究小成本电影是如何博得大市场的,它的运作机制、营销形式和反映的题材,是如何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的。
2011年又将结束,然而国产影片最后激烈的混战才刚刚开始,对于过百亿元票房的中国电影来说,困难的不是票房的上涨,而迅猛增加的大银幕和影院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来,选择观看自己想看的影片,恐怕还是一件难事。我们期待未来票房飘红的中国电影在市场上所向披靡,我们同样期待中国制造的电影能从银幕走进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