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管员的事业:农村最大的公共资源曾经没管好

2011年12月21日 14:3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村民们在朱建霞(前排)的带领下跳起了热情的舞蹈。韩征摄

  初冬最冷的那天,记者第三次踏上京郊延庆大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这里采访,是因为那里出现的一个新事物让记者无法忘怀:延庆的大榆树镇村村设立文化资源管理员——那里的农村由此有了一支扎根并活跃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队伍。

  村里最忙的人

  “我挺热爱这份工作的。从小我就爱唱爱跳。母亲身体不好,听说村里招聘文管员,我辞了商城里的工作,回来应聘,还考上了。”朱建霞快人快语。

  “一开始,组织活动挺难,最早被我拉来参加秧歌队的,全是我的亲友。现在不一样了,晚上一到七点,多功能厅就热闹起来,跳舞健身,不请自来。最小的4周多,最大的70多岁。”

  我们还聊着,朱建霞就不时地站起来向外张望,心里像是惦记着啥。

  “练‘俏夕阳’的人都来了,我得过去了。”朱建霞不好意思地说。

  多功能厅与我们所在的村委会,就隔着一个小广场。记者跟过来一看,里面已经站满了人,清一色的女同胞,看上去,年龄最小的也四十开外了,有的已是满头白发。

  随着音乐的响起,舞动的脚步迈开了。“以前跳过舞吗?”记者问。“这辈子都没跳过。”一位头发花白的妇女回答。比起我们在春晚上看到的“俏夕阳”,不用说,面前的舞姿不够到位,但要用“认真”来描述,前面一定要加上“十分”才准确。

  “我们这是为参加镇上的‘一村一品’汇演做准备。时间很紧,天天下午都要集中排练。”朱建霞一边领舞,一边对记者说。

  当天晚上,记者没回城,想见识一下乡间文化大院里的夜生活。

  延庆之夜,星斗满天。还未进村,喧天的锣鼓声打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声音还是来自多功能厅,进去一看,那是4台直径1.2米的大鼓擂出的声响。朱建霞也是鼓手之一,鼓手中不少人收工还没回家,就径直来排练了。

  鼓声还没停下来,又有一拨人掀开门帘进来等场了。下一场是跳舞,这是一年没中断过的活动,“完全是自觉自愿的,锻炼身体呗!”在队伍中,记者见到几个面熟的,其中就有已是白发满头的建霞母亲。

  一天下来,活动连成了串,管理员却没个替换,场场出席的都是朱建霞。

  农村最大的公共资源

  曾经没管好

  三次到大榆树采访,记者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京郊村里最大的公共资产,是公共文化设施。

  2005年以来,各级政府、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巨大的。就说大榆树镇吧,用于镇村两级文化资源建设的资金达1500余万元,镇所属25个行政村统一配备了数字资源包、党员电教设备、农信机;修建了31个街心公园;安装了健身器材;农家书屋覆盖率已达到100%;9个村建成数字影厅;5个村建成了数字家园,2个村配备了电子触摸屏;10个村子建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大鼓、乐器、演出服装等。

  大榆树镇党委书记梁志杰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文化大院建设是最大的投资,一般在30万元,农家书屋投资在七八万元,数字影厅要花十多万元,数字家园要投十万元……一个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投入都在七八十万元以上。“先前,那么多设备摆在那儿,没人管理,引来了村民的埋怨:花了国家那么多钱,你们没负起责任来。好事没办好。”

  2008年底,镇党委宣传委员郝建云对全镇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及队伍建设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让她思绪万千:全镇25个村,村村都有益民书屋,书屋图书少则几百册,多则几千册,但有的村书架蒙了灰尘,有的配书连包装都没拆。内容丰富的数字资源包,到村后,没有妥善管理,有的已经丢失。配备的放映机、投影仪等设备,闲置的不少。

  她感到,这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农村文化资源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相应管理制度、规范缺失等深层原因。村文化资源建设“投入多,利用少”,“重建轻管”问题严重,政府为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付出的巨大投资,并未真正惠及农民。应当调整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在建设施的同时,一定要“组”队伍,通过有效管理,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使政府的投入不再是政绩的“摆设”,而是真正成为农民文化生活中的资源。

  郝建云提出了建立村“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镇党委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镇党委决定,从2010年起,每年从有限的财政拨款中拿出20万元,用于专职文管员队伍建设。

  文管员“一手托两家”

  2009年12月1日,大榆树镇25个行政村的文管员上岗了,按章管理着全镇行政村覆盖率已达100%的益民书屋、数字影厅等文化设施。此后,镇村又先后投入100万元,为各村统一购置藏书章、书标、桌椅、演出服装、乐器等,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2010年,大榆树镇开设了村级广播“每周播报”,由文管员向村民播报国内外新闻、县镇动态信息、各项惠农政策、科普常识等内容;启动了农村“图书流动”方案;开展了种养殖、健身、写作、女性维权等多种培训与讲座。当年,全镇益民书屋开放万余次,借阅图书16700余人次;依托中专班、成人夜校,利用数字影厅等设施开展培训百余期,受益万余人次;播放电影、党员电教片3700多场,参加活动人员1.4万人次。数字背后,是25位文化资源管理员全天候地应付着大量琐碎事务。

  下屯村村支书陈来昌说:“村里还真得有这么个人。过去,逢年过节搞个节目都是难事,现在村里组织了合唱团、秧歌队、打鼓队,天天有活动,我们几个村干部都参加了合唱团。一来二去,村民的凝聚力强了,家庭和睦了,集体的事大家都更上心了,县合唱比赛,我们村拿了第一呢!”

  文管员成了大榆树镇构建和谐村镇、文明乡风的主力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当着“二传手”的作用。以他们为骨干,大榆树镇已组织起4支演出团队,32支民间花会表演队和一支55人的农民合唱团。东桑园和新宝庄两个益民书屋成为北京市“五星级”书屋。

  近两年,大榆树镇每年举办“迎新春”农民风采展示汇演,文管员积极组织村民排练特色节目,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繁荣景象。

  梁志杰说,下一步大榆树镇打算将文化资源管理作为村干部的重要岗位,进一步整合其职责,让这些村里的文化人在更大的空间发挥作用。

  采访后记:

  一边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一边是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投入,犹如千条线,最终要“纫”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这根针上。

  文管员“一手托两家”,把政府的心愿、投资变成农民实实在在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大榆树镇文管员队伍的建立,“四两拨千斤”,每年20万元的投入,不仅实现了各领域投资建设设施的资源整合、共享,而且盘活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使中央、市、县、乡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真正发挥了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延庆县文化资源建设累计投资2亿多元。为了管好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延庆县决定在全县推广大榆树镇设立文管员的做法。今年12月1日,全县376个行政村中90%的村公开招聘的文管员正式上岗,县财政将每年拿出近40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本报记者 庄 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